新快报讯 “我们第一名!”5月1日下午,“黔货出山·八仙过海”2025年粤黔协作帮扶促消费“1+8”现场展销对接活动在广州圆满落幕,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下称“黔南工作组”)在“黔货出山大比拼”擂台PK赛中力拔头筹,获得“八仙之冠”。
广黔一家亲,共绘新图景。活动期间,黔南工作组携手黔南相关部门同向奔赴,围绕“黔货出山”做文章、打擂台,遴选了20余家企业、200余种生态农特产品“出山入湾”,擦亮黔南好物品牌,拓展产销对接渠道,实现产销签约金额超2.6亿元,为黔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黔”力赴会
融合“农文旅”打造连台好戏
都匀毛尖、刺梨汁、油辣椒……5月1日上午,在“黔货出山大比拼”擂台PK赛黔南专场活动开始前,主办方准备的100份精美好礼被冒雨前来的市民“一抢而空”。
“加快黔南好物‘走出去’的步伐,全力推动消费协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当天早上,黔南工作组组长,州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黎亮来到活动现场为“擂台比武”做最后准备。这一次,黔南工作组聚力打造了融合“农文旅”的连台好戏。
走进黔南展区,来自黔南各地的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都匀毛尖,还是作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新名片的刺梨系列产品,都让市民游客不虚此行,感受“舌尖上的黔南味道”。
“珍惜来广州的每一次机会,把都匀毛尖带过来,进入千家万户。”都匀市布依妹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王国叶与广州故友重逢分外开心。身着一袭霓裳、手捧一杯春茶,这个布依族妹子热情邀请广州市民品尝“春天的味道”。
在她的家乡,“现在村里有4000多亩茶园,其中,我们公司流转种植500多亩,今年春茶采摘季,每天都要请采茶工人、制茶师傅。”通过粤黔协作搭建平台,王国叶在广州结识了很多合作伙伴,努力推动茶叶子成为兴村富民的“金叶子”。
擂台“比武”
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水稻种植基地有机认证面积1000亩、绿色认证面积9000亩,自建大米加工厂、米粉加工厂……走上擂台PK赛的“大舞台”,贵州金晨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代表讲述了“为耕者谋福利,为食者送健康”的初心故事。
当天,一场富有民族特色的《云雾采茶谣》非遗开场秀,拉开了“黔货出山大比拼”擂台PK赛黔南专场活动的帷幕。活动中,黔南农产品龙头企业代表登上舞台,将乡村振兴故事融入产品推介,生动呈现刺梨种植基地的产业帮扶模式、绿壳鸡蛋的生态养殖体系等新气象、新作为。
聚焦黔南喀斯特地貌、茶园风光、非遗文化、农特产品采摘等场景,现场全方位展示了黔南农特产品以及特色旅游文化。通过“黔南风味挑战赛”与刺梨花茶会对歌等精彩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沉浸式”体验互动,让黔南特色产品和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惠水大米非常好,还有很多优质产品。”贵州金晨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钟晓燕告诉新快报记者,她从脍炙人口的《好花红》布依族民歌发源地惠水县走出来,又怀着愿望和梦想在家乡投资兴业,就是要把惠水的好产品带到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大市场。
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组长,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凌波表示,惠水小组全力推进“四项行动”和“三个专项行动”,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强化“双招双引”“双向赋能”,着力搭平台、抓市场、促消费,不断把惠水优质农特产品推向大湾区,“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惠水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迈进,扎实推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链”接湾区
产销合作收获超2.6亿元订单
“借助本次活动,我们和两家企业签约,(签约金额)加起来有8000万元。”都匀毛尖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朱俊和新快报记者分享了好消息,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惠水小组支持下,公司还与广州企业合作开发都匀毛尖马蹄糕、冰淇淋等新品。
加力提速推动“黔货出山”,是本次黔南专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黔南工作组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推动东西部产销对接精准实效,积极促成20余家企业与大湾区采购方达成合作意向,涉及金额超2.6亿元,为黔南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引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海珠区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全力支持和保障帮扶地区企业到海珠参展。”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贵定小组组长,贵定县委常委、副县长温远辉对新快报记者说,在海珠区“真金白银”帮扶下,“我们贵定企业只需要带着产品来就行了。”
“我们收到邀请了,5月份来广州参加茶博会,对企业来说,政府支持非常给力。”参展的贵州匀上总阳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韦巧惠对下一次广州之旅充满期待,她家除了纯手工的“一芽一叶”、半手工半机制的“独芽”等绿茶,还有老树茶、古树茶等红茶,受到广州消费者的欢迎。
黔南工作组产业部部长代国强表示,今年以来,黔南工作组积极支持“跟我趣都匀”城市推荐活动走进广州,牵头组团参加本次展销对接活动。接下来,还将组织黔南企业和产品到广州参加茶博会、广博会等大型展会,完善“展会签约—后续跟踪—落地服务”闭环机制,确保订单高效转化,全力助推黔货“出山入湾”。
双向赋能
黔南好物“出山入湾”加速提质
“去年,我们销售刺梨饮品超过50万箱,最近又签了一笔8000袋大米的订单。”“五一”假期首日,位于广东区域协作消费帮扶产品交易中心内的黔南馆正式揭牌,身为“馆主”的贵州洋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千优谷刺梨品牌创始人廖丹妮表示,通过广东企业赋能贵州品牌,“希望把更多黔南好物输送到大湾区”。
“我们发动了一家茶企参展,还有一家水族药企带着‘明星产品’赴会,培育民族医药产业‘新名片’。”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三都小组组长,三都县委常委、副县长杨红明走进黔南馆,关注馆内展销的有机大米、甜糯玉米、糟辣椒等三都“土特产”同时,勉励运营企业,“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我们来想办法,对接黄埔企业,一起做好‘黔货出山’工作。”
近年来,黔南工作组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根本指向,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等“四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如推动黄红缨三都茶加工厂建成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发展龙里冠山、贵定沿山两个刺梨加工集聚发展园区等。
“2024年,东部累计采购黔南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金额达38.22亿元,排名全省第一。”黎亮表示,工作组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不断加强区域协作和部门联动,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黔南好物“出山入湾”加速提质,借鉴广东“百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黔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探索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