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5 月 11 日下午,惠水第六小学的校园在薄雾与阳光交织中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惠水县教育局自然科学(观鸟)中心联合该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自然奥秘 感受小鸟魅力”主题课。来自广州市荔湾区的支教副校长黎棠、赖万宁分别从观鸟科学与语文写作视角授课,带领 20 余名师生开启跨学科探索之旅。
观鸟课堂:解密自然生灵的生存智慧
多媒体教室中,“走进鸟类王国”的粉笔画标题格外醒目,四周悬挂的学生鸟类简笔画洋溢着童趣。黎棠副校长以诗意开场白引入:“惠水的山林河畔是鸟儿的家园,它们是会飞翔的诗人与歌唱家。”随后通过候鸟迁徙纪录片展现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抛出“鸟类如何导航”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他借助地球仪与磁铁演示,将复杂的地磁导航原理转化为“鸟儿体内的小指南针”,让抽象知识具象化。
理论讲解结合实地观察,黎棠带领学生在操场和幼儿园区域开展现场教学。看到红嘴蓝鹊掠过树梢,他即时引导:“注意它飘逸的长尾羽,红喙与蓝羽的对比正是辨识特征。”学生们手持望远镜,在自然课堂中近距离观察鸟类形态,惊叹于生物多样性的精妙。
写作课堂:捕捉自然之美的文字密码
赖万宁副校长承接自然探索,开启文学创作之旅。他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等经典诗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构建画面,体会文字描绘自然的魅力。结合朱自清、汪曾祺的散文片段,详解细腻观察与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将鸟类特征与个人情感融合”的写作要领。
为让学生掌握“五感写作法”,赖万宁展示学生优秀习作:“小麻雀蹦跳如调皮孩童,黑豆般的眼睛藏着世界的好奇。”他逐句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鼓励学生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在生态花园的户外实践中,学生们分组观察画眉鸟羽毛的光影变化、聆听麻雀与蚂蚁互动的声响,笔记本上渐渐写满“羽毛如华丽衣裳”“叫声似银铃回荡”等生动语句。
回到教室的写作环节,笔尖沙沙声此起彼伏。赖万宁穿梭指导,对构思困难的学生启发引导,对优秀段落及时肯定,课堂洋溢着创作的热情。
跨学科融合:播撒自然与文学的双重种子
这场持续半天的主题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观鸟的基础方法,更学会用文字记录自然之美。六年级学生王同学表示:“原来科学观察和写作文可以一起学,鸟儿的世界比课本更有趣!”
据了解,两位支教副校长均来自广州荔湾区教育系统,此次课程是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生动实践。惠水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将自然科学教育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是落实“双减”政策、探索素质教育的创新尝试。
当夕阳为校园镀上金边,这场跨学科之旅画上句号。正如活动结语所言:“孩子们心中已种下探索自然的种子,他们将用眼睛发现更多美好,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自然诗篇。”惠水教育在跨学科融合领域的探索,正为山区学子打开连接科学与人文的窗户,助力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翅翱翔。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校对:王萃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