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新快报记者通过家属获悉,著名画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吴静山先生因癌症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8日上午7点在家中仙逝,享年83岁。
吴静山先生1943年生于广东顺德,早年求学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受教于陆俨少、沙孟海等名家。2007年,由中央文史馆在中国美术馆主办 “吴静山书画作品展”及并出版《吴静山书画集》;2013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一默如雷·吴静山书画作品展”。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画院院部委员。
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曾如此评价吴静山:
静山好读书诗书画融会贯通
陈庸为王逊之缩摹所藏名画,董香光以《小中现大》题之,王石谷、吴渔山均有摹本。原本藏古物陈列所,为之影印流传。静山为余临一本逼真。自范宽、李成、王诜、董源、巨然、赵孟頫、高克恭、倪云林、王蒙、黄公望、吴镇,凡十余家二十二幅,足可知其造诣矣。余所藏画,以戴进《江山一揽》长卷为巨观,高一尺五寸,长六丈二尺五寸,纸凡十六接,李恩庆旧藏,谓奇横绝伦,蕴蓄无尽。书画相影著绿,罕以示人,惟于静山临摹无所吝耳。寂园翁题其画云:“水岷山到北堂,杜陵诗话实张皇,而今一见吴郎笔,万壑干岩出粉墙。”“晏坐西轩砚水濡,突然纵笔不脚蹰,今人未识黄公望,请读天池石壁园。”“村居长见翠山环,莫造山灵笑客辱,好市鱼虾供薄醉,同来携笔扣松关。”称许甚至。闻水藤乡山水清幽,鱼米之乡。亦欲舆寂园翁山阴访戴,共谋一醉。静山好读书,手不释卷,又擅长书法,诗书画融会贯通,至为难得。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已故著名美术史家邵大箴曾如此评价吴静山先生:
吴静山非常注重 诗文书法的修养
吴静山对传统中国画师造化的理论有正确的理解,而不是把师造化与写生简单地等同起来。他重视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体验,也辅以适当的写生手段。他善于把从写生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升华,他的作品既具有来自山水的生动性,又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既避免了直接写生容易造成过分接近自然、过分真实的缺陷,又克服了闭门造车产生的概念化毛病。
吴静山不仅擅长山水,亦精于花鸟写意。花鸟最重笔墨情趣,他的花鸟画受徐渭、八大、潘天寿等人的影响,笔走龙蛇,雄浑苍古。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干湿浓淡,在交错中形成节奏。巧妙的布局,灵动的线条和泼洒的墨色以及点染的浅绛,相互辉映,情趣横生,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
综观吴静山的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巨幅还是小品,都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诗文书法的修养。中国文人艺术,一直强调诗、书、画三位一体,其中书与画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几乎是自古以来的定论。吴静山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浙美的教学历来注重书法的学习,也有很多功力深厚的书法老师执教。他学晋唐宋帖,也学汉魏北碑,篆、隶、行、楷、草无不深研,奠定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吴静山在绘画作品中将文学修养融入书法、绘画的笔墨中,在运笔、用墨、结构、章法方面有独到的理解,并善于灵活运用。在他那里,行草的大刀阔斧与其大写意的随性挥洒,实质殊途同归。
新快报收藏周刊此前与吴静山先生有过深入的专访:
收藏周刊:您在很小的时候,书法已经初露头角?
吴静山:我父亲曾买过一副对联,是清末广东最后一个状元梁耀枢写的,有两个字因为年代久远,墨迹有点脱落,还不到十岁的我就手多给补上去了。后来父亲看到十分惊喜。
但画画不能成名太早,方人定老师曾要求我父母,要严格不许我太早参加画展,不能有名利心,要实实在在做学问。
收藏周刊:潘天寿当年在浙江美院如何强调书法?
吴静山:我到了杭州之后,陆维钊让我们练颜鲁公,沙孟海让我们练褚遂良。我当时觉得颜鲁公笔画太粗,不适合题画,后来主要是褚遂良,我还写过米芾的,草书的则练怀素、张旭,回到广州后就写王铎、傅山、倪元璐、何绍基。
收藏周刊:历代岭南书家如何?
吴静山:明代陈白沙,还有彭睿轩,这两位很了不起,天分最高是苏仁山。
收藏周刊:岭南近百年的书法如何?
吴静山:清末康有为、梁启超在岭南书法上是近百年最了不起的,此后就有麦华三、李曲斋、朱庸斋。
收藏周刊:您怎么评价高剑父的书法与绘画?
吴静山:等量齐观,画好字也好,题跋也很有文采。他有学问,读了不少书。
收藏周刊:当代广东书坛,谁的字写得不错?
吴静山:陈永正、曹宝麟、陈初生都了不起。都不比他们的前辈秦咢生他们差。
收藏周刊:陆俨少先生的书法如何?
吴静山:他的字写得很好,别具一格,眨眼一看可能不好看,但他的字深得米芾的精神。所谓“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收藏周刊:曹宝麟老师也写米芾
吴静山:他写得好,为人也诚恳。
收藏周刊:您觉得书法对绘画有什么帮助吗?
吴静山:书画同源,画画就是写字,写字就是画画。
收藏周刊:江浙乃至北方一些画家,其实对岭南书法颇有微词,甚至有点瞧不起。
吴静山:这个不是别人瞧不瞧得起的问题,关键是自己的作品如何。
收藏周刊:近年还有去写生吗?
吴静山:我的画创作前都要到生活去验证,探究古人的笔墨到底从哪里来。古人里,石涛在这方面是个典范,他是广西人,但经常去黄山,桂林与黄山的气息都把握得非常好。我走过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这么多年的体会是,不能一味模仿古人,要有自己的风格,要有时代的面貌,有容乃大,不薄今人爱古人,要虚心学习,汲取众家之长。
很多人去写生,只是去看景,没有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中国画强调写意,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很多人研究古人,比如怀素,他小时候条件不好,用芭蕉叶写字,成名之后笔墨都堆积如山,但有的人创作古代人物画,却画出来大胡子的怀素拿着芭蕉叶写字,很多人研究不求甚解。
收藏周刊:黄永玉的艺术,您注意过吗?
吴静山:黄永玉的艺术作品虽然没有自己很成熟的语言,但他是怪才,文章写得好,什么画都能画,但也是他的缺点,什么都行,但不够精。范曾也特别有才,他的画很特别,市面上临摹他的作品,但一对比还是能一眼看出哪一张是他的。这就是他作品的厉害之处。他的画面非常干净、整洁。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千人一面,千画一面。
收藏周刊:霍春阳在行内评价不错?
吴静山:霍春阳是孙奇峰的高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碰到,孙奇峰让他跟我学学,于是,他在北京多呆了半个月。记得当年我要跟钱松喦老先生换画的时候,我说用十张换他一张,他说十张就要换十张,不过经他夫人提醒,只能换一张。我觉得钱老是一个很宽厚的人。我跟黄胄也有过换画的经历。越是大家,成就越高越谦厚。
收藏周刊:如何客观地理解齐白石?
吴静山:齐白石的残荷比虾好,败荷纵横交错,浓墨对比,非常了不起。但鱼则超不过八大,他的山水跟潘天寿的山水一样,大气,但没什么东西看。画得过于简洁单调。大自然那么丰富,怎么能寥寥几笔就概括了。
收藏周刊:您的作品跟传统概念的岭南画派确实距离拉得很大。
吴静山:吴昌硕曾经说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但离我最远。大家也。”我们学画,可以学老师,但同时又要会脱离老师,不能一辈子跟着老师亦步亦趋。
我曾跟方人定老师学画,我从浙江美院回来的时候,跟他说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够,想认识一些老先生。方人定介绍了吴子复给我认识,我跟他学书法,他收我15元每个月的学费,但我跟朱容斋学,只是5元的学费。不过我还是跟吴子复老师学了七八年书法。有一次我把我的书法跟吴子复老师的书法一起寄给了潘天寿、陆维钊等先生,陆维钊用红笔把吴子复的字画出来备注“描画不成书”。潘老也认为他的字是描画,不是写出来的。吴子复认为,草书是最慢的,他把“匆匆不及草书”理解为,草书要慢慢写,但这句话并非这个意思。草书要“捷”,只是也有法度,不能过于匆忙。收到潘天寿、陆维钊先生的回信,我就不再跟他学了。
收藏周刊:您对文人画是怎么理解的?
吴静山:日本人曾问我,是不是会背唐诗宋词,会画画,能写字就是文人画?我说,你说对了百分之一。中国的文人画首先要有“深厚的学问,丰富的阅历,高尚的人品”。没有这三点,所谓的文人画都是失败的。元代四大家的作品都很有文气,有书卷气的。
我曾想通过张大千女儿张心瑞看看张大千的作品,她一开始说,画都没有了。后来提出让我画几笔看看,我一下子画了十张张大千风格的作品, 她非常惊讶,后来拿了四十多张作品给我看。
收藏周刊:您觉得自己属于岭南画派的吗?
吴静山:岭南画派好的传统,我会吸收,北方好的元素,我也会吸收。广东很多画家还是缺乏浪漫主义的情怀,少了文人的文心,太崇尚自然主义。
广东历代画家中,名家主要是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最多的应该是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居廉居巢是东莞的,高剑父番禺的,杨善深是台山的,关山月是阳江、黎雄才是肇庆。潮汕主要是有王兰若、刘昌潮。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中国画的“创新”?
吴静山:传统只是一种常识,只有具备了常识才能谈创新,犹如徐霞客不走万里路,如何得知中国地大物博,具有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生活的依据,不能天马行空、信手涂鸦,基本功不扎实,搞创新则必败无疑。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时弊,就是排斥临摹。其实,学画应该多临摹多探讨,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历代各家各派。不知传统,何来创新!如果忽略了基本的学习,将会极大地阻碍今后的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更远。中国艺术博大精深,每个朝代不断演变,传统里有精髓,传统里有要义,学中国画必须学习传统,上法古人。故人即古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不学古人,等于放弃了向好老师学习的机会。
收藏周刊:但您提到要摆脱古人,这也是一种考验。
吴静山:对,我不能像古人。现在摆脱了潘天寿、陆俨少痕迹,但古人的痕迹还有一点。这是一种消化过程。也是一种“悟”的过程,好比走进了老虎的穴,但要及时退出来。我现在就是在退出的过程。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