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5年5月16-17日,由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皮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皮肤肿瘤与免疫性皮肤病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在广州举办,国内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开启皮肤肿瘤与免疫性疾病领域前沿进展的学术探索之旅。5月17日,《中国抗癌协会(CACA)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5)》全国重磅首发,黑色素瘤规范化诊疗全国巡讲首站正式启动。
CACA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充分体现中国患者特点和诊疗方法
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易转移的特性,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危瘤种。如何提升黑色素瘤的诊疗水平,已成为医学界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CACA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5)》的发布意义重大,它承载着推动我国黑色素瘤诊疗迈向新高度的重要使命。
据介绍,《CACA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5)》由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内黑色素瘤权威专家高天文教授挂帅,集结全国70余位顶尖专家共同编写。
“西方人喜欢晒日光浴,他们的黑色素瘤多与紫外线相关;而中国人群的黑色素瘤发生在手掌、脚底和黏膜这些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因此我们的人群发病特点与白种人不同,皮肤型并非中国人群的重点亚型,肢端型和黏膜型才是。”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内科主任朱冠男教授指出,“我们既往很多黑色素瘤指南都是基于大量外国人和白种人的数据,这部指南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应用了中国人群的数据,并且形成了比较适合中国人群的诊疗方法。”
朱冠男表示,专家团队立足中国临床实践,深度剖析黑色素瘤诊疗现状与需求,首次将黑色素瘤精准诊断、外科治疗、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进行系统整合,全面涵盖全程管理及多学科协作规范。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部分空白,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规范、精准的诊疗依据,标志着我国黑色素瘤诊疗体系向更完善、更高效的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指南编写的专家大部分是常年奋斗在黑色素瘤诊治一线的专家,来自外科、皮肤科、病理科、放疗科、肿瘤科各个科室,在如何诊治黑色素瘤都有很多自己的实战经验,并且形成了一些数据,还有一些新方法和新疗法研究的成果,已融入指南书写中,因此这是一部更适合中国黑色素瘤及医生的诊疗指南。”
朱冠男表示,随着《CACA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5)》全国巡讲的启航,我国黑色素瘤诊疗即将步入“精准整合”的全新时代,将为更多患者带来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希望,极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未来,该指南还将促进国内外黑色素瘤诊疗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黑色素瘤防治事业的发展。
黑色素瘤危害大,药物更新大大改变病人预后
高天文告诉记者,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发病率上升迅速,预计每年上升率至少3%。目前统计资料显示,一年大约有2万例新发病例。
我国与欧美国家的黑色素瘤存在显著差异。亚洲患者中,75%黑色素瘤属于肢端黑色素瘤和黏膜黑色素瘤。朱冠男指出,很多中国人的发病部位比较隐秘,例如长在鼻腔、口腔、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不通过特殊检查手段看不见。虽然我们可能每天看脚底和手掌,但是很难每天仔细地检查脚底、指缝这些部位,以至于很多黑色素瘤在转移后才被发现。
黑素色瘤的危害很大,如果没有有效治疗,黑色素瘤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脑转移可能只需几个月时间,转移后存活时间短。如今,随着药物的更新和研发,越来越多黑色素瘤病人规范治疗下可获治愈或存活多年。
Tips:
黑色素瘤常被误当甲下出血、“鸡眼”
“病人对黑色素瘤的认知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高度紧张,对一般的色素痣非常紧张;另一个极端是完全不管,到就医时已经发生了转移。”高天文认为,因此需要大量宣传、科普工作,让医生们和老百姓重视和认识黑色素瘤。朱冠男指出,有的指甲部位的黑色素瘤表现为甲下黑斑,但常被误以为是鞋子挤脚引起的甲下出血,实际上这是早期的黑色素瘤;而脚底的黑色素瘤常被误以为“鸡眼”,若通过激光或药水去除“鸡眼”,反而因刺激加速黑素瘤恶变。
如何判断身上的黑点是痣还是黑色素瘤?高天文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黑点,逐渐长大且发展缓慢,通常是良性现象;如果是二三十岁尤其30岁以后才长的新痣,尤其是超过5毫米的痣,黑色素瘤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当然也有可能是脂溢性角化病即老年疣,这需要到医院检查,由皮肤科医生判断是否正常。
“如果在脚底和手掌发现有色素性皮疹,不要自己处理,不当刺激容易导致黑色素瘤恶变,一定要到医院找专业医生做检查,必要时需要取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千万不要用药水点一下,这是非常危险的举动。”朱冠男补充称。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谢伽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