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清晨六点,天边刚刚泛起一丝鱼肚白,王立滔来到柏桥服务区的工地。他站在西区主楼前,抬头仰望着那座玻璃穹顶。此时,太阳正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透过穹顶洒下,仿佛给整个建筑披上了一层璀璨的外衣。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嘴角微微上扬。“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我们家乡的大门。”作为保利长大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项目工程部部长,王立滔的声音中充满了自豪与感动。他深知,自己在家乡的土地上,亲身参与建造了这样一座令人瞩目的地标。
学无止境:从圣堂到梁金山
王立滔出生于广东茂名,1995年出生的他今年刚好30岁。作为一名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他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次挑战与成长。2017年从路桥专业毕业后,王立滔便投身于广东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中。初出茅庐时,他明显感到实际操作与学校理论知识的巨大差异。然而,正是这些挑战让他迅速成长,并逐渐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力量。
2020年,王立滔参与了圣堂服务区的建设工作。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服务区建设,面对全新的领域,他并没有退缩。相反,他主动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虚心学习每一个细节。一位同事回忆道:“王立滔特别好学,经常和我们一起讨论施工方案,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刨根问底。”无论是桩基施工、现浇肋板梁施工,还是后来的服务区建设,他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随后,王立滔被调往梁金山服务区作为工段长。在这里,他不仅需要应对复杂的路桥施工,还要全面学习服务区建设的房建知识,“整个梁金山服务区的工程都由我负责,服务区建设涉及有九、十个专业,必须抓紧学习,网上很多资料都找不到,只有纸质版的。所以我们就采购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和图集,我就通过学习这些资料来提升自己。”王立滔回忆道。
有一次,在装机做完基础时,他不小心遗漏了防雷接地这一工序。发现问题后,王立滔没有逃避责任,而是积极查找资料,向工人师傅请教,最终成功补救了这一失误。“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这之后我要求自己必须把每一项要用的知识都要学透。”他说。为了更好地掌握服务区建设的各项技术,王立滔常常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向他们请教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技巧。他常说:“我是建设行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正是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使他在短时间内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乡之门:柏桥服务区的诞生
如今,王立滔回到家乡茂名,担任柏桥服务区提质升级项目的工程部部长。这座服务区不仅是广东最大的荔枝主题服务区,更是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作为土生土长的茂名人,每当夏季来临,满树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那种丰收的喜悦从小烙印在王立滔的心中。而今,他正带着经验和冲劲,为家乡建设迎接八方来客的新“大门”。
柏桥服务区的建设创立了许多“首创”,随之而来的,王立滔在建设中也遇到了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区主楼的玻璃穹顶吊装工程。西区服务楼的穹顶设计灵感源于独特的出壳荔果,巧妙地结合了球体网架钢结构与玻璃材质。这个直径24米、高度2米的玻璃穹顶,不仅成为了整个建筑的标志性亮点,更体现了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的和谐共生。
这个玻璃穹顶创新地融合了双曲面弯弧与Low-E中空夹胶玻璃,其结构复杂、焊接精度要求极高、整体拼装难度颇大,通过反复讨论和试验,王立滔与团队讨论创新性地采用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利用五根纵向分布的钢圆弧,将穹顶表面精细地划分为五个施工区域,并采取了短线施工法,对276个球体、近800根杆件、1600个连接头进行了高精度、严要求的“拼、吊、焊”作业。整个施工过程衔接紧密、精准无误,“每一次吊装都像是一场精密的手术,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王立滔感叹道。“如今,看到这个穹顶与日出重合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王立滔回忆道,“我们把从小吃的荔枝变成了矗立在家乡的地标,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王立滔的好学精神也在柏桥服务区的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关注施工进度和技术难题,还注重细节的打磨和优化。他将自己家乡的深入认识融入了服务区的大量设计细节中,如荔枝、古荔园等,使服务区既具备现代化气息,又不失地方特色。“我们不仅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服务区,更要让它成为展示茂名文化的大门。”王立滔表示。
回到“家门”的王立滔,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王立滔心中依然保持着那份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与进取精神,“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20多岁,而且我希望自己永远像20多岁时那样充满活力。”
“我还没有建过跨海大桥,我希望能在人生中立下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条永无止境的筑梦之路上,王立滔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常大 粤交集宣 王俊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