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左手分秧,右手插苗,边插边退速度堪比流水线!”“挖土时,树苗的呼吸空间很重要” “劳动比想象中更难,但也更有成就感”…… 你敢相信吗? 广东珠海一高校也有“开心农场”了。
5月18日,恰逢学校建校21周年,珠海科技学院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并上演了一堂浸润农耕文化的“沉浸式”思政课。学校全体党政领导班子、各二级学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来自全校15个二级学院的330名学生代表及30名返校校友代表,到场参加活动。 挥锄、翻土、播新苗……师生校友齐齐上阵,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大家秒变“新农人”,简直忙到飞起!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学校党委书记、理事长廖立国引用一首古诗引导学生从劳动中感悟道理,指出劳动要如插秧般“稳扎稳退”,锤炼耐心与专注力。 “越想快,就会在泥地陷得越深”。他特别强调,要将劳动经验转化为标准化课程,每块田地要配备技术导师,手把手传授实操经验,田间要立起“学院责任牌”,才能让劳动成果可追溯,让责任意识可视化。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该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占地约12万平方米,包含菜园区、药食同源种植区、大棚区、稻田区、果树区等五大功能区,还设置了二十四节气实训室,活动按每个学院人数比例划分责任田,以班级为单位参与劳动实践。
当天活动中,在基地指导员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和校友们分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从稻田区的插秧到果树区的种植穴开挖;从菜园区的育苗、施肥,到大棚区的除草工作,大家团结协作,忙得不亦乐乎。身穿防水裤踏入稻田,左手分秧、右手插苗,弯腰后退间动作渐成韵律,泥水没过脚踝,但同学们专注如匠人,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精准插入泥中,感悟“手把青秧插满田” 的艰辛和喜悦。
果树林区,手持尖铲进行种植穴开挖,同学们配合默契,有人破土、有人清渣,划出一个个规整的圆坑,只为让树根能自由呼吸。
菜园区既有育苗施肥,也有巧手播种,大家围在育苗架前,将一粒粒种子轻轻按入穴盘,育苗土混合着草木灰的清香沾满手套,同学们小心翼翼,生怕因“手抖”误了苗期……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经过辛勤劳动,学生们在各自的劳动区域取得了初步成果,并有了很深的感悟。
“捧着一株株水稻,我不由地对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 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刘丁好表示,这项劳动还是一场对身心的双重考验。“更磨人的是心理战,刚插好的秧苗被泥浪掀倒,我必须深吸一口气弯腰重新扶正。” 活动过程中她也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这让她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的意义。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下田了,之前也有过一些简单的农事体验,但这次挖洞种植的经历和以往都不太一样。” 2024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江莉纯在活动中学习了挖地技巧。“劳动不仅仅是付出体力,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充满智慧的事情,这种通过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感觉特别棒,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我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红云 通讯员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