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罗晓彤报道 “超快充将成为电动车的标配,正如手动挡升级为自动挡一样,‘无超充,不电动"’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5月20日,巨湾技研完成了充电新国标发布后的行业首次公开测试,巨湾技研总裁裴锋在现场分享了此次充电新国标升级下巨湾技研的技术应对策略与核心优势。
2024年底发布的大功率充电新国标,将充电接口电流上限从250A提升至800A、电压上限拓展至1500V,该标准既为充电安全预留冗余空间,又兼容新旧国标接口,避免元器件升级成本激增,为超快充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提供了规范与支撑。正如裴锋所言:“800A不是终点,而是超快充普及的起点。”
裴锋指出,此次充电新国标的升级,巨湾电池更是展现出独特优势,只需实施软件更新,便能充分释放硬件所蕴含的强劲性能。以真正实现"技术平权,共享科技之美"为目标,巨湾技研正在开发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XFC极快充电池产品,即将量产上市。
而从此次公开测试的情况来看,巨湾电池确实具备稳居超快充技术第一梯队的实力。基于800A国标充电桩,巨湾技研的XFC极快充电池在5%-63%SOC区间充电耗时仅3分58秒,较兆瓦闪充标称时间快62秒;5分钟充入54.54kWh电量(5%-78%SOC),平均充电倍率达8.8C,超越友商在1000A非国标桩上的表现。搭载该电池的2022款AIONVPlus车型,经软件升级后,0-80%SOC区间持续平均倍率超8C,20%-70%SOC区间可突破更高倍率。也就是说,基于充电新国际,巨湾技研已量产的超充电池产品经过软件升级后性能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超快充技术的比拼上,巨湾展现出鲜明的技术理念:少对峰值功率的关注,强调恒定、可持续性的充电功率。
“做到全域恒功率超充才是真超充。”裴锋认为,0-80%SOC快充区间是否能全过程高功率超充是检验超快充的硬核标准。巨湾XFC极快充电池具备峰值16C的能力,但采用全程恒流充电策略,测试中均值倍率稳定在8.8C。相对的,一些超充电池采用非恒流充电策略,最初短期峰值电流为1000A,充电倍率达到10C,甚至更高,随后C率持续下降。这种充电策略峰值上限高,需要更大更贵或非标的充电桩,车身上的充电插座也是非标的,导致适用性受限。
当日,除了充电效率优势,巨湾XFC极快充/超快充还具备长寿命的特点。常温超快充循环圈数高达3000次,且在频繁的超充使用过程中,电池衰减程度小,能始终维持稳定的性能输出,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更有保障。目前在电池健康监测平台后台,行驶里程最长的巨湾电池包里程数已超过31万公里,且状态良好,衰减程度低于5%。
而超快充电池对于制造工序有着苛刻的精度及可靠性要求。巨湾技研正加速推进高端产能建设,巨湾技研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于2022年5月启动建设,2024年已实现全面投产,标志着巨湾率先成为实现超快充/极快充动力电池规模化量产的企业。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在适应充电新国标加速推动超充普及的同时,巨湾技研在先进新材料、下一代新型储能器件等硬核、高端、前沿的科技领域也储备了丰厚技术,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
巨湾技研正在围绕高能密和高倍率双体系研发新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其最高能量密能达到450Wh/kg,最高充电倍率达到6C。裴锋介绍,目前巨湾技研已获得了国家级重大项目支持,成为“固态电池复合固态电解质研发与产业化生产”承接单位,有望在3-5年内实现“超快充+高能量密度”的双重突破。
写在最后: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的当下,超快充技术已成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突破的关键命题。巨湾技研的探索揭示出一个核心逻辑:真正的技术革新不应止步于实验室里的参数突破,更需扎根市场需求,在安全可靠性、用户经济性与产业兼容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其率先实现的“硬件预留升级空间、软件释放性能红利”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技术保值”的标准范本,让用户得以共享技术迭代的红利,而非沦为“参数竞赛”的买单者。未来,随着800A国标充电桩的加速普及与固态电池技术的临近量产,超快充行业将迎来从“单一技术竞争”向“全产业链协同”的跃迁。而巨湾技研在产能端的提前布局与技术端的前瞻储备,已在这场产业变革中占据双重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