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兰谷香——天平楼师生艺术作品集》和《天平楼诗集》日前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其中,《天平楼诗集》集结了天平楼师生不同的诗作,这些诗词创作题材丰富多样,有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酬赠诗等等,用诗作来描摹日常和表情达意,所见所感抒于笔端。
下面,是由天平楼弟子、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钟瑞军撰写的《后记》:
每日清晨,皆能准时收到天平楼主周国城先生通过微信发来的新诗,风雨无阻。粗略估算,将近二千首矣。不论五言、七言绝句,画面感皆极为鲜明,所描绘的主题,多为对江南的追思与忆念,亦有部分关于岁月的体悟与感慨,情感真挚恳切且贴近生活。尽管他时常调侃道,我并非诗人,每日创作一首诗仅仅是为了预防老年痴呆……但实际上,他的“每日一诗”为天平楼的学生们树立了极佳的典范,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他“诗书画印”兼修的治学理念。在周国城先生的引领与激励之下,“天平楼”的学生除了致力于“书、画、印”的研习外,坚持进行诗歌创作也已近十年。这次天平楼师生从近年撰写的诗稿当中,拣选部分诗文集结成册并予以出版,也是一次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阶段性总结。
作为“天平楼”的一员,先生命我为这本诗集撰写后记,感到荣幸且惶恐。荣幸的是能以笔墨见证同门师友在诗性世界中的耕耘;惶恐的是如何以寥寥千言,将“天平楼”诗书画印兼修的精神内核凝练其中。在此,愿以浅薄之思,回溯师门教诲,借诗心之镜,映照“天平楼”的艺术求索之路。
诗画同源,以诗心观照万物。先生常言:“心中无诗,何来诗意?画又何以有画意?”。在“天平楼”的学习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诗不仅是文字的排列,首先对物象的凝练与超越。先生笔下的牡丹,以淡雅胭脂取代浓艳朱红,既避俗套,又显风骨;枯荷题诗“叶枯花落姿犹在,正是飘香藕肥时”,寥寥数字,便令残荷焕发哲思。这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互文,恰是中国文人画“托物言志”的精髓。
诗心更是观照世界的眼光,承载对传统文化的隐喻与重构。我们写诗,亦非单纯摹景,而是借草木山川,叩问生命与文化的深层意蕴。正如先生所言:“意象之用,在于以客观物象寄托主观情思,最终达至天人合一。”
同时,书法和印章,既是对画面的完善和点睛,亦是对诗心的印证。周先生曾以“墨分五彩”为印,道尽水墨变幻的玄机;先生教导我们:“印文需与诗画同频,不可徒求形巧。”他曾以“传统不够,创新有余”讽喻时弊,强调书法知篆刻须扎根传统,方能生发新意。我们刻印时,常思“诗贵孤,画贵静,人贵在做事”,力求以刀为笔,在方寸间镌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事实上,兼修之道,就是从技艺到人格的淬炼。天平楼的艺术教育,从不局限于技法传授。先生主张“从艺先做人”,以身作则践行“诗书画印兼修”的理念。他每日作诗,累积近二千首,只为“以量变促质变”;他要求学生“观历代佳作,悟其中妙处”,而非亦步亦趋。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让我们在临摹、创作、品鉴中,逐渐领悟综合修养对艺术境界的提升。
此次诗集编纂,亦是师门精神的延续。诗中既有对梅兰竹菊的吟咏,亦有对时代生活的感怀;既见传统格律的传承,亦见现代语汇的尝试。我们深知,诗集的每一页,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天平楼“守常求变”精神的缩影——守传统文化之根脉,变时代语境之表达。
付梓之际,恰逢乙巳新春。先生以“龙飞蛇舞”寄语未来,我们亦愿以诗为舟,在传统与当代的激流中破浪前行。诗书画印兼修之路,道阻且长, 愿这本诗集,既是天平楼艺术理念的注脚,亦成为我们追寻“以书入画”“诗书画印”兼修的新起点。 正如先生所言:“只要有心去做,必有收获”;而我们亦坚信,诗书画印兼修,路对不怕路远,路正则不怕路长……
本诗集得于顺利出版,得到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