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跨越千年时光长河,从唐代“阅武堂”到现代体育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城市记忆正迎来新时代的华彩续章。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的指导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越秀区、市重点项目管理中心,以这座历史悠久的体育场为核心,联动英雄广场等周边区域,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优化升级场馆功能区域及设施设备;贯通“烈士陵园-英雄广场-省人民体育场”历史轴线,重塑街区功能品质和活力,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现代功能的体育文化历史街区。
贯通历史轴线,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省体育场的发源最早可追溯至唐武德元年,历史悠久,1400多年来,主要用于武科举练兵、训练竞赛等。新中国成立后,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于1950年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革开放后,在时任广东省省长习仲勋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1979年省体育场改造工程动工,1980年竣工,曾承办六运会、九运会、第16届亚运会、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赛事。
本次品质提升,通过拆除省体育场北侧部分看台,增设联通平台,既为赛事组织提供宽敞的疏散空间,缓解了场馆东、西两侧较场东路、较场西路的交通压力,又贯通“烈士陵园-英雄广场-省人民体育场”750米广州传统红色纪念轴线,使跨越千载的传统得以在开放与创新中焕发新生。此外,在体育场北侧利用原看台下方的空间改扩建的广东体育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展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
“绣花”式全要素提升,焕新全龄友好空间
本次英雄广场环境提升约2万平方米、较场东路及较场西路全要素提升约1.3万平方米,沿线立面改造约2万平方米,采用一体化、系统化设计,精细化、“绣花”功夫实施。
立足场地功能活化与人文关怀,对原有低效绿化空间实施精细化更新,增设休闲台阶及坐凳等城市家具,打造集晨练、商业休闲、亲子互动于一体的复合型林下社交场域,让闲置绿地转化为居民可驻留、可参与的林下活力空间。
同时,英雄广场配套设施品质得到大幅提升:功能照明升级,通过节能LED灯具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打造昼夜皆宜的景观照明效果;植被层次重新梳理,增加开花乔木与地被植物,营造四季有景的绿色廊道;标识系统更新,引入中英双语导视牌与历史文化解说装置,增强市民群众的互动体验;无障碍设施进一步完善,慢行体验愈加舒适便利。
较场东路取消原有的路侧咪表停车位,增设非机动专用停车区,解决共享单车、电动车停放难题,实现还路于民、停车有序;优化云海通津慢行系统,弹性利用老城区街区空间,推动街区实现全龄友好、功能复合。
结合智慧灯杆一体化设计,拆除废弃杆件,将视频监控、交通牌等与智慧路灯进行多杆合一,拆除杆件79根,合并杆件76根,有效净化城市空间。
改造过程中,为最大限度降低对周边群众起居出行的影响,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统筹燃气、排水、自来水等管线开挖计划,优化施工工序,将工期压缩30%以上。同步完成消除道路病害、海绵建设、慢行系统、多杆合一等12项道路提升要素,实现“一次改造、长效受益”。
微流线融合空间,带动商业焕发新活力
此次品质提升遵循原有地形,系统梳理中华广场、地王广场及沿街商铺的业态情况,结合较场西路、较场东路市政提升统筹考虑,打造微流线型一体化共享街区,推动城市空间与人流、商业的有机融合发展。
注重空间融合,设计串联街区中华广场、地王广场等老牌商业体,如通过在较场西路地王广场西门处营造林下活力带,将慢行空间延伸至商业空间;同时激发商业体自主提升动力,进一步带动商业焕发新活力。
贯穿“重塑秩序、有机更新”理念,优化省体育场周边竖向空间、街角景观,以建筑裙楼改造为主,针对立面破损或色彩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体改造,重塑建筑肌理、整合立面元素、恢复线条美感,以达到既彰显建筑历史风貌、又提升现代功能品质的效果。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祝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