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盛夏时节,硕果盈枝。在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之际,中新广州知识城迎来奠基十五周年的里程碑。
2008年,广东省与新加坡提出共同打造知识城项目的构想。2010年6月30日,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2018年11月,中新两国政府签署《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合作的框架协议》,知识城升级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十五年后的今天,这座承载着两国智慧交融与开放创新使命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从阡陌农田到产城融合典范,以“知识”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沃土上绘就了一幅跨越式发展的壮美画卷。
向“新”而兴,开放赋能链接全球资源
十五年开放共赢,知识城以中新合作为支点,撬动全球创新资源。
时任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多次访华,2014年9月,李显龙首次踏足这片热土时,知识城尚在建设之初;九年后,2023年3月,再度到访这座国家级双边合作的标杆项目,知识城已经迅速成长为李显龙盛赞的“广东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枢纽”,将加快打造成为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企业进入大湾区的核心门户。
随着中国和新加坡迈入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新阶段,中新交流日益密切,绘就双边合作同心圆。在中新合作机制会议上,知识城累计签约81个中新重点合作项目协议,全方位推动多领域合作走深走实,新加坡投资企业数增至2024年底的100余家,共建星展科技(中国)、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等一批标杆项目,被中新政府肯定为“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首选地”,荣获新加坡“通商中国企业奖”。
合作项目加快落地开花,302米知识塔立面幕墙封顶,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广州新侨学校入选广州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恩士迅大湾区新技术交付中心等项目将虹吸全球7000多名优秀人才和技术成果,引领中新合作迈向新高度。
以“产”为基,三大集群擎动创新引擎
自202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下称《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以来,这座创新之城便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为战略支点,开启产业能级跃升的全新征程。
十五载厚积薄发,当前,知识城孕育了超过5万户实有市场主体,从无至有构建起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生物医药领域,院士领衔的产业集群已汇聚40余个重点项目,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企业实现全球首个PD-1双抗药物开坦尼、国产抗癌药百泽安等突破性成果量产,康方药业卡度尼利单抗成功研发全球首个肿瘤双免双抗新药,以“一药双靶”机制打破国际药企垄断。集成电路赛道,6.6平方公里湾区半导体产业园集聚粤芯半导体等80余家企业,形成全产业链闭环,12英寸晶圆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仅成立两年的新锐光掩模在全国率先实现先进半导体光掩模的独立生产,打破被日韩垄断的细分赛道。新能源汽车战场,小鹏汽车营收与交付量爆发式增长,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知识城正式动工,文远知行成为全球通用自动驾驶第一股,孚能科技、如祺出行等项目布局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开启未来出行新范式。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规划建设5.2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和800米试飞跑道,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四证齐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企业,,开启“空中的士”量产时代,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在此汇聚成势。在这里,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提升至170件,创新要素的密度与浓度持续刷新纪录。面向未来,这座开放之城正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完善的生态,邀请全球创新力量共绘知识经济的新篇章。
以“才”为本,全链生态打造创新磁场
十五年耕耘不辍,中新广州知识城始终牢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的初心使命,以人才战略为突破口,构建起“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让人才磁场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
政策磁场释放强引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上演,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共建1个大科学装置、40家省级研发机构,国产航空轮胎制造、氮化镓8英寸晶圆研发、纸基复合材料国防应用等多项成果填补空白。未来力量正茁壮成长,新加坡国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大学等3所研究生院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学科,累计培养超7000名硕博研究生、40000名大学生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
十五年来,知识城筑巢引凤,将人才“流量”转化为创新“留量”,在这里,全球顶尖人才与创新资源自由碰撞,青年才俊与未来产业双向奔赴,为建设国家知识中心注入不竭动力。
逐“绿”而行,三生融合绘就绿色典范
十五载春华秋实,知识城以生态为笔、绿色为墨,在山水林田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生态筑基,乡村振兴焕发新生机。在莲塘-九龙湖-迳下构成的“田园CBD”版图上,一场绿色革命正在上演。迳下村创新“乡村振兴+科创田园+生态农旅”整治思路,打造迳下院士谷、惠农中心等农业科技、都市农业、旅游康养项目,从荒村僻壤蜕变成国家级3A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过近百万人次,近三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万元跃升至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00万元激增至556万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城景交融,产城融合构建新范式。作为全国首批“双碳”先进案例,知识城正以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重塑城市肌理。在生态优先的底色上,一座宜居宜业的未来之城拔节生长:从2010年6条混凝土道路起步,到如今“8轨7高7快”的立体交通网络成型,124公里通车道路如毛细血管般串联起产城空间;36所教育机构星罗棋布,近四年新增1.66万个优质学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实验中学等名校书声琅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等7家三级医院织就健康网络;开芯国际大酒店、借鉴新加坡经验打造的邻里中心等高端配套次第落成,“15分钟生活圈”承载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民生温度。
十五载向“知”而行,十五年以“新”筑城。知识城已从阡陌农田蜕变为创新极点、生态示范区与开放高地。面向未来,这座新城将继续以创新为帆、以合作为桨,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破浪前行,续写新时代国际合作的典范篇章。
采写 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钟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