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1日,在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之际,“深中一周年・见证新飞跃”主题采风活动启动,包括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及粤港澳大湾区网络名人等数十人组成的采风团,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走进深中通道,走访深圳市、中山市重点文旅项目、“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企业等,一同见证“半小时生活圈”对两地产业、文旅的催化作用。 活动中,深中通道是必须打卡点,也最吸引大家关注。
高峰时段,哪些路段易拥堵?管理方如何快速疏导?
深中通道东连深圳、西连中山,通过万顷沙互通连接广州南沙,是世界级桥、岛、隧、水下互通跨海集群工程。通车满一周年深中通道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高峰时间段,深圳往中山方向的隧道入口至水下互通路段、中山往深圳方向的翠亨东收费站入口和中山往深圳方向的万顷沙互通路段也易发生拥堵。
据介绍,深中通道和交警部门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深入剖析拥堵成因,给每个容易堵的点都量身定做了专门的疏通方案,同时与周围其他道路的管理方紧密联系,信息共享,争取在堵车发生前就提前疏导车辆。
在高峰时段,你可能会看到在上桥前临时减少车道(比如三车道变成两车道)或者进行其他临时管控。这看起来好像变慢了,其实是为了大家能更安全、更快地通过整条通道。为什么呢?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中通道全线基本处于海上,有着17公里的桥梁和近7公里的海底隧道,隧道内无应急车道。隧道通行能力也弱于桥梁,全部车都在桥上和隧道口,如果发生事故,在超大车流的情况下,应急救援工作将十分困难。另外,大车流长时间拥堵在隧道内,可能使人焦虑不安,也容易引发二次事故。根据测算,在大车流的情况下,实行远端的临时交通管制,和不实行交通管制,在都不发生事故的情况下,通行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但后者相对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也就有更大的概率让整体车流通过的时间变得更长。
能“抗17级台风”,深中通道的底气在这里
答:底气在于全新的气动措施。设计阶段,我们组织国内顶尖四家抗风研究单位,经过300多组模型计算和试验,得到了最优气动措施,实现世界最高的颤振临界风速88m/s,足可抵御17级台风。
据介绍,深中通道之所以能够抵抗17级台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结构设计: 中央稳定板:在深中大桥的桥面中心位置设置了一道“玻璃墙”,即中央稳定板,这一设计有效提高了桥梁的抗风稳定性,能够阻碍强风引起的涡旋效应,增强桥梁在强风中的安全性能。
综合气动设计:深中大桥的桥梁主梁采用了“水平导流板+上中央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的综合气动措施,这些设计显著降低了大桥在强风中的颤振和涡振风险。
巨型锚碇结构:深中大桥的锚碇结构单个就重约100万吨,是当前世界上最大海中锚碇,其巨大的重量确保了桥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些技术和设计的应用,使深中通道能够在强台风频发的珠江口地区安全运营,大大增强了其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AI+大数据防护 深中通道“数智大脑”实现秒响应
走进深中通道管理中心路网调度中心,巨大的屏幕70多个监控画面实时切换,播放着深中通道路面情况,这里相当于深中通道的“超级大脑”。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数字化管理部副部长刘碧波打开电脑上的深中通道AI事件平台,日期、处置状态、事件类型、桩号、车流方向、图片、发生时间、处置时间等一目了然。据介绍,该平台通过精准的三维仿真建模技术,以1:1的比率高度还原了深中通道的桥、岛、隧水下互通。在漫游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桥面的实时车辆,了解到深中通道的车流情况。
据了解,深中通道全线设置800多个摄像头,几乎覆盖了每一段路。这些摄像头的视频异常事件检测能自动发现97%以上的异常情况,比如有车停在路中间、有东西掉落等。此外,全域毫米波雷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事件分析系统、AI道路分析系统等像给通道装上了看不见的“慧眼”,编织了一张信息网,能快速发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在海底隧道里,有一套强大的安全保护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消防、通信等,时刻守护着通行安全。
“深中大桥全线畅通,深中隧道车流井然有序。关键执勤点位上,铁骑、救护车、道路救援车随时待命。高速公路停车区、收费站出口和增设的保险理赔服务点为车主提供快捷便利的理赔服务……”伴随着屏幕上视频点位的切换,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起大桥交通繁忙时如何“排兵布阵”。
另据介绍,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广东省交通集团还与地方交警、消防、应急、气象等多部门建立起多方联勤联动机制,并在东、西人工岛和中山马鞍岛等处设置多个备勤点,路政、交警、消防、应急急救等单位进驻一线,通过路网调度中心进行中枢调度,实现安全和应急管理的“三岛联动”,切实守护深中通道安全智慧运行。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红云 通讯员 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