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时光的齿轮滚滚向前,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那些散布于城市各处角落的工业遗产,却承载着一座城市最质朴的记忆与情感。近日,“岁月工场——广州工业遗产调查成果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其中,“穿越时光的工业回响:广美师生解码造纸厂的记忆密码,广美课程成果展+工人故事分享会”宣教活动尤为引人瞩目。这不仅是广州美术学院与南汉二陵博物馆深度合作的结晶,更是广美师生用艺术与热情奏响的一曲工业记忆的赞歌。在这场独特的展览中,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大一的学子们以创新课程为依托,深入广州造纸厂工人社区,用艺术的笔触勾勒出工业时代的温暖记忆,搭建起跨越代际的对话桥梁,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岁月工场——广州工业遗产调查成果展”以广州现存的119处工业遗产点为依托,展出217件/套展品,从广州工业发展史的波澜壮阔、工业与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工业与市民生活的紧密相连、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四个维度展开,立体呈现广州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与人文内涵。在展览筹备之初,广州美术学院与南汉二陵博物馆便开始展开深度合作,通过艺术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新模式。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在全国美术院校中率先启动了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价值塑造、素质养成为目标,打造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性的通识课程群。此次进行校馆合作的课程便是其中一门通识课——《方法与实践》。广州美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梁励韵带领2024级视觉传达1班的学生们,以广州造纸厂工人社区为对象开展社会调查。学生们通过深入访谈退休老工人,收集第一手的口述史;在社区策划街头互动艺术活动,拉近与居民的距离;最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如详实的调研报告、引人深思的互动装置、记录变迁的纪录片等。其中的优秀作品于6月28日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中举办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梁励韵强调:“此次的校馆合作不仅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广州造纸厂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一路经历风雨,承载着厚重的城市记忆,是近现代中国工业崛起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里曾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工人生活共同体。车间、宿舍、医院、子弟学校、俱乐部……它就像一部“民族工业的活体标本”,封存了几代广州工人的汗水、欢笑与生活点滴。
学生们在广纸社区调研过程中,邀请退休工人和社区居民分享他们的故事和记忆。这些分享会不仅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还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工业遗产保护。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将老工人的故事转化为艺术创作,让工业遗产不再冰冷,而是成为充满情感和记忆的集体财富。
学生们怀着敬畏之心,访谈了一百多位纸厂社区中的退休老员工。他们耐心倾听,记录下老员工们当年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邀请讲述者亲手把那些或平凡或非凡的有趣故事书写在小纸片上。130张小纸片,汇聚成一面故事墙,一页纸,代表了一位纸厂人的人生。这些故事,宛如岁月沉淀下的珍珠,串联起纸厂那悠长的历史河流。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用他们的点点滴滴构筑起了我们共同的历史。这面故事墙,既映照出纸厂的往昔风貌,也记录着无数平凡劳动者的生命轨迹,它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每一个普通人都在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揭开了一段广州造纸厂鲜为人知的传奇历史:一批从瑞典进口的先进机器设备,在1938年被日军无情掠夺至日本北海道。抗战胜利后,这些设备几经波折,终于在1948年运回广州,并在1951年重新投产。这些机器不仅经历了纸厂的诞生与发展,更是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生动见证。
深受触动的同学们以之为蓝本,创作了一个互动装置与剧本。不仅生动展现了设备的传奇历程,更深刻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在艰难岁月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精神的崇高敬意,让观众体会到工人们的坚守与希望,以及这些机器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与记忆。
学生们深入调研,记录下70-90年代纸厂职工的娱乐生活:露天电影下的欢声笑语,舞厅里旋转的身影,乐队演奏的激昂旋律……这些场景,对00后的年轻人来说或许陌生,但在老一辈人的心中,却是永远的温暖记忆。同学们通过模仿老物件,重现了这段生活记忆,更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晓阳介绍:“同学们在梁励韵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了广州造纸厂社区是很有勇气的尝试,并收获了精彩而丰富的调研成果。同学们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与退休老人畅谈往事,采集到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材料,通过年轻人的感受和朴素的创意表达,让被时间尘封的广州工业发展历程以别样的话语、声音和景致呈现出来。不同于专业博物馆的学术调研,美术学院的同学带着艺术专业的独特视角采集到更多感性的瞬间和细节,以青年的视角和表达提示静默的工业遗产背后还有并不遥远的人群和可述说的故事。这也是他们与广州的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对大湾区的未来有了不同的认识和想象。”
这些学生作品,以独特而深情的方式,将纸厂的历史与工人们的生活转化为有温度的艺术表达。它们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纸厂的历史与温度,更唤起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尊重。在宣教活动当天,许多观众分享了与工业遗产相关的个人故事。
一位来自北方某城市的观众激动落泪,哽咽着说:“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北方造纸厂的工人,我从小生活在纸厂的工人宿舍。这些作品让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些熟悉的场景和温暖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我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看到了平凡劳动者的生活与梦想。”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罗培庆表示:“这门课程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调研与文化探索。通过深入广州造纸厂工人社区,学生们将艺术创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艺术教育的深度转型。同学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倾听老一辈工人的故事,对工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课程成果展和工人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学生们的作品让更多观众了解广州造纸厂工人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引发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人群体的关注,提升了展览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影响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来源: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