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张儿童纸拍片出现在博物馆的展台时,那段属于上世纪,尤其八零九零后的童年时光突然跃然眼前,纸拍片作为当时重要的儿童玩具,瞬间勾起了不少八零九零后的难忘回忆,而面对当下全面电子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纸拍片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
跟纸拍片有类似“命运”的,在千万年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当然也多如繁星,日前,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一起玩:藏在博物馆里的玩具”正式开展,观赏不同种类的玩具,穿越文化脉络与历史长河,追寻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
最早的口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本次“一起玩:藏在博物馆里的玩具”展览由广东省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云南民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广州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合作,展出童玩、童用藏品240余套。从音、形、窍、弈、娱不同角度呈现历史发展下多元的玩具风貌,它们跨越时空,唤醒观众童年记忆,共同讲述着关于人类启智之旅的奇妙故事。不仅具有着个体共鸣的丰富情感意蕴,更发掘出灵光乍现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人的听觉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已经开始形成,声音比形象更早引起婴儿的注意。音响玩具的种类繁多,发声方式多样,由简而繁,彰显人类的创造力。哨在人类文明的童年便已经被创造出来,在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能发现它小巧、不惹眼的身影。古人曾在狩猎中用它模仿鸟、鹿等动物的叫声,或在游牧时召唤牛、羊。在闲暇时,口哨变身或发展为乐器,在旷野中发出呼啸。哨的材质多样,泥、陶、铜、竹、木、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哨子已经告别了捕猎、召唤、祭祀、辟邪等用途,造型样式五花八门、天马行空。
从目前的文物看,最早的口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里就有一件“史前黑陶菱角形口哨”,此后,唐代也有“青釉小孩口哨”,这是一件以小孩形象为造型的口哨,而宋代口哨则分别有青釉点彩的“鱼形”和“马形”,元明两朝分别有“黄釉小人口哨”和“白釉人像口哨”,清代有“孔雀蓝釉鱼化龙口哨”和“茄子釉鱼化龙口哨”。
在如今的民俗庙会上,我们仍然能见到鱼化龙口哨的身影,民间百姓称它们为“泥叫叫”“叫叫”“娃娃哨”等,作为玩具售卖。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有:“鱼满三百六十年,则为蛟龙,引飞去水。”广东省博物馆展览研究介绍,百姓历来喜用物象寄托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许。鱼化龙的民俗形象,饱含民间向善进取,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文化智慧和理想。这两只小哨子,既有生动的童趣,也有美好的寓意,在釉料使用方面也非常出彩。
广州曾出土宋代“玩具一组”
但需要一提的是,“玩具”这个词目前可知最早是在宋代出现,最早提到这个词的古书是南宋末年的《梦粱录》:“四时玩具,买卖品物最多,不能尽述”。
1956年,广州荔湾区西村窑遗址就出土了宋代“玩具一组”,现藏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只摇头摆尾的小狗憨态可掬,有几只明显有西洋狗的特征,同类的,在潮州笔架山窑也出土过一组北宋的陶塑“西洋狗”,形态相近,一样可爱怡人。潮州市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宋代许多人养狗狗其实不只是为了让它守夜、狩猎,更多人是把狗狗当宠物养的,宠物市场也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也就有人把玩具做成他们爱宠的形象了。”
在宋代作为民间儿童玩具普遍流行的还有陀螺。陀螺本来是非常古老的玩具,起源并没有确切的考据,但在江汉关博物馆,就藏有一件齐家文化时期的石陀螺,距今已有4000多年,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重要遗存。此外,很多古老的文明中都有陀螺的身影。在汉代、宋代皆有陶质陀螺出土。
在晚清广州,不少精美的外销游戏套盒为海外订购,甚至有专门的家族徽章。这些来自中国的盒子装饰着中国风情的庭院、人物,有些是为了方便装扑克牌和筹码,有些游戏盒里有七巧板、九连环、中国梯、皇家秤等各种源自中国,或者托名源自中国的益智玩具。
宋代“卖玩具”的《货郎图》
据传,苏汉臣最先绘画货郎图题材,其画了很多富贵气息浓郁的《货郎图》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货郎图》是其代表作品。画面描绘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位推着独轮车的货郎,载着满车的货物,面容谦和地在和赶来凑热闹的孩子打着招呼,对自己的货物和工作充满着惬意,货郎身上穿着颜色亮丽的衣服头戴有带子的帽子,很有身份感,给人一种滑稽却又亲切的感觉。当然更能引起孩子们兴奋和好奇的还是那车上琳琅满目的玩具商品,有铃铛、小鼓、刀剑玩具以及各种挂饰等,车边围着一群孩子,有的孩子已经买好自己的玩具正兴致勃勃地跑开玩耍,有的孩子手里还拿着钱,正要挑选自己的心仪玩偶,有的孩子还背着弟弟妹妹,正往货郎这边走来,整个画面充满欢快和谐的气氛,具有浓郁的生活性。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幅尺幅较大的横幅《货郎图》是南宋李嵩的作品,李嵩尤为注重表现日常百姓的生活状态,有着较强的乡土气息。他多次绘制《货郎图》,从中可看出他对百姓生活的异常关注,他在作品描绘货郎下乡卖货时的场景,充分还原了乡间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画面中,一群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正围着货郎,兴奋地嚷嚷着,热情好客的货郎忙不更迭,连忙摆好货架,孩子们各自看中自己喜欢的玩具,货担上的小风车、葫芦、水杯、花篮都一一清晰可辨,表现出画家高度写实能力和细致刻画的精湛技艺。在远处,也有一群孩子闻声而至,甚至几只小狗也跟着凑热闹,依然一番乡村的热闹场景。
统筹:李世云
采编:梁志钦 管瑜 曾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