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小暑节气已至,标志着季夏时节正式启幕。广东的湿热全国闻名,许多网友表示,进入炎热的夏季,身体也跟着闹脾气:烦躁失眠、食欲不振、浑身像灌了铅……
中暑、胃肠道疾病、空调病进入高发期,尤其是户外工作者、老年人与儿童等群体,因身体调节能力较弱,更需要科学养护。此时,不少“老广”开始摩拳擦掌,纷纷加入“三伏贴”养生局,但“三伏贴”真的适合所有人吗?这次《老广假期行》邀请中医药名家带你揭秘这门盛夏的养生秘方。
岭南传统天灸有1700年传承历史
每年盛夏,都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期,“三伏贴”作为中医传统特色疗法,也迎来了一年中的“高光时刻”。
岭南传统天灸作为传统中医外治法,已有1700余年的久远传承,是广东省省级及市级非遗项目,它借自然阳气最盛之时,以特制中药方贴敷特定穴位上,以疏通经络、激发正气,达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的效果。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医科师林教授介绍,小暑时节自然界阳气旺盛至极,人体阳气浮越于外,气血运行畅达,腠理开泄,正是 “因时制宜” 施灸的最佳节点。
天灸疗法选取白芥子、细辛等辛温发散的中药,研末调敷于特定穴位,借助小暑节气人体经络气血充盈、腠理疏松的特点,使药物更易透皮吸收,经由经络气血的传导直达病所。
师林教授表示,天灸疗法的温热刺激可激发人体阳气,温通经络,驱散内伏寒邪,调整阴阳平衡,对慢性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冬病夏治”效果显著。
“三伏贴”不适合所有人
古往今来,“冬病夏治”的概念深入人心,每到三伏天,三伏贴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养生“明星产品”。朋友圈、美容院、养生馆到处都在宣传,声称三伏贴“包治百病”“一贴见效”,不少人便纷纷跟风尝试。然而,三伏贴并非“万能贴”,也不是人人都适用。
师林教授介绍,天灸主要适用于辨证属虚、寒性质的慢性疾病,尤其是遇冷或冬季易发作或加重的病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骨关节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及亚健康调理等方面。适宜人群包括:上述适应症患者(需经中医师辨证),老年人需评估体质,儿童通常建议2岁以上;希望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人群(亚健康状态调理)。
而孕妇及备孕期女性;贴敷部位有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皮疹、严重瘢痕者;对天灸所用药物或敷料严重过敏者;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肺结核活动期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就不适宜贴“三伏贴”了。
据了解,今年初伏时间为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中伏时间为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末伏时间为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三伏只有30天,打破了连续10年40天“超长版”模式,是近10年来首次“短版”三伏。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市民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起居饮食因时调整
师林教授指出,在“心主火,与夏相通应”的小暑时节,市民起居饮食要注意因时调整。
师林表示,市民应注意应时调节入眠的“细节”。“午睡的时间段可选在午时,即11:00-13:00。该时段心经当令,适当小憩可养心安神、恢复体力。而夜间睡眠需注意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身体,以防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室内温度宜保持在26℃~28℃,并定期开窗通风,维持空气流通。
”对于饮食,不少人贪吃冷饮,对此,专家表示“要打住”。遵循“药食同源” 原则,推荐选择冬瓜、苦瓜、薏仁等食材,以达清热利湿、益气生津之效。同时需注意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远离辛辣、油腻之物;高温环境下多饮淡盐水、绿豆汤,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除了防暑,也别忘了暑天的“阳气”可以用起来,强身健体。师林对有晨运习惯的市民提出建议说,清晨或傍晚是气温适中,这个时段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以“微汗即止”为度,运动后及时更衣,防止湿邪侵袭。
夏季心火旺,也可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调节情绪,缓解烦躁不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李斯璐 许力夫 通讯员 陈佳佳 查冠琳 叶彦良
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