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通过结对共建,将肇庆四会市威整镇的工厂化水产养殖经验复制到富川白沙镇茶青村,建成富川首个高密度循环流水养鱼示范基地,将为该村村集体经济带来2万元增收。
粤桂协作工作队富川工作组(简称“工作组”)严格对标粤桂协作工作队关于深化结对共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工作要求,引导两地镇村精准匹配优势资源,科学谋划协作项目,助力富川结对村打造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新路径。
复制成功经验,精准谋划帮扶项目
好山好水出好鱼。四会市威整镇立足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水质,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通过引进肇庆兆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成功探索出高密度、可控环境的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
工作组通过深入镇村调研摸清资源禀赋,定期召开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锚定推动四会、富川两地结对单位优势资源精准对接目标。工作组通过进镇入村走访,发现白沙镇茶青村水源水质优势明显,于是积极引导威整镇、白沙镇围绕高密度养鱼开展协作。
威整镇主动将发展设施渔业经验复制到白沙镇,在茶青村建立“四会市威整镇·富川县白沙镇水产养殖产业交流合作基地”,助推茶青村开展工厂化高密度养鱼,为茶青村集体经济增收注入稳定动力。
“技术+销售”赋能,联农带农助农增收
技术和销路是高密度养鱼成功的关键要素。威整镇依托兆源企业,通过支持鱼苗、完善水循环处理及供氧设备和保底销售等办法,助力茶青村破解高密度养鱼水质不达标、鱼苗成活率低和销路不稳定等难题,鱼苗成活率可达95%,推动茶青村设施渔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健康稳定发展。兆源企业每年支持茶青村鱼苗10万尾,茶青村现有19个养鱼池,主要养殖鲩鱼、鲈鱼等高产值水产品,每年鱼产量可达16万斤,产值达260万元,其中,兆源企业每年代销10万斤,销售额160余万元。
产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带动村民增收,工作组也时刻关心留守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在此次结对项目中,茶青村通过出租高密度循环流水养鱼基地获取租金方式,每年可为茶青村集体经济增收2万元。同时,该养鱼基地可为村内留守群众提供灵活就业岗位5个,人均年增收可达6000元。
工作组表示,四会市威整镇与白沙镇茶青村的高密度养鱼项目的精准对接,是工作组推进结对共建的一次典型成果,将积极关注项目发展,为双方合作保驾护航,将该项目打造成结对共建帮扶的一个示范标杆,持续探索富川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通讯员 朱奇俊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