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盼着在电梯房里过新年!”7月12日,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新龙镇镇龙村(西片区)复建安置地块集中开工仪式现场,村民代表陈伯望着培土奠基的场景,眼中满是憧憬。一句朴素心声,道出千万家庭的安居期盼。
当日,广州开发区城市发展集团(以下简称“城发集团”)负责的8个城中村改造复建安置项目同时启动建设——总建筑面积达127万平方米的安置社区破土动工,近8000套安置房将拔地而起,预计2027年建成交付后,可满足6000多名村民回迁安居的迫切愿望。这是2024年1月黄埔区批复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以来,单次开工套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批安置房,标志着该区城中村改造按下了“快进键”。
破局提速:周均开工1.3地块 建设规模超百万方
本次集中开工的8个复建安置地块,涵盖新龙镇镇龙村(西片区)和九佛街道五村七片两大重点区域,包括五村七片项目的“四、五、六、七”4个地块和镇龙西项目“F01、02、04、07”4个地块,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黄埔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已累计开工安置房36878套,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开工安置房23439套,接近全市开工总量的60%,完成市下发年度指标任务的77%。如此大规模的安置房体量在短短几个月实现快速开工,背后是市住建局强力的专班督导,叠加黄埔区完备的政策支撑、强大的部门协作及精准的流程管控,由该区城市更新局全流程梳理新模式项目共约100个地块、1100个审批节点,统筹区发改、财政、规划、住建等部门深度整合优化控规调整、用地报批、管线迁改、可研初设审查、概算评审、施工许可等流程,实现新模式项目“井喷式”开工。
除了强大的行政推动力,大规模开工也离不开区属国企密切协作及创新驱动,其中就有城发集团首创的“五步13环”并联工作法。
在传统流程中,一个地块开工需历经前期报批、土地整备、方案设计、村民意见征询、总平面图深化、立项审批等超过120个环节,往往耗时漫长。
“面对繁复的审批流程,我们打破常规,创新采用‘五步13环’并联工作法,将‘串联’流程改为多环节‘并联’同步推进,倒排工期、作战挂图,以平均每周新开工1.3个地块的‘黄埔速度’推进项目。”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雄晖介绍道。
这一超常规机制催生出令人瞩目的“黄埔速度”:城发集团自成立以来,短短两个多月已实现14个地块开工,建设安置房近1.5万套,总建筑面约170万平方米,已完成区任务书年度开工目标超60%。
资金保障同样体现开拓智慧,截至目前,全区新模式项目已获批717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额度,有效解决了集团推动项目多、资金需求高的燃眉之急。
民生图景:回应“优居”之盼 岭南新居承载幸福期待
新龙镇、九佛街道的聚集村落承载着许多村民的生活记忆,但随着时代发展,居住分散、空置率高、公服设施紧缺等问题逐渐凸显,改善居住条件成为了广大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而此次的安置房绝非简单的钢筋水泥堆砌,更是对村民“优居”梦想的精心回应。据悉,本次集中开工项目涵盖新龙镇镇龙村(西片区)和九佛街道五村七片,承载着不同的战略定位与设计理念,共同指向高品质宜居社区的目标。
其中,镇龙村(西片区)城中村改造定位为“中新知识城南部综合服务中心”,采取“统筹改造,集约开发”模式,可腾挪产业用地约12公顷,支撑新龙镇“一园四区”产业布局。本次开工的4个项目以“岭南和韵”与“岭南栖居”为设计愿景,通过滨水绿廊串联社区空间,打造知识城南门户形象。项目还将新建28万㎡公服设施及大型生态公园,配建9.62万㎡保障房。
“改造要统筹文化、产业相得益彰。”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局局长侯奔以镇龙西项目为例,提出改造一方面要盘活镇龙下镜古村等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要通过整合零散用地为区内扩大新能源智造规模提升产业空间载体,将镇龙西等项目打造成黄埔区产业连片、集中安置、公配统筹、降本增效的示范样板。
而五村七片城中村改造作为黄埔区首个跨村域统筹改造项目,本次开工涵盖的4个项目以“岭南栖心·绿境生长”等理念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打造人文与自然共生的新型社区,为跨村域改造提供实践样板。
对于安置房的未来规划,镇龙村村民陈国容感到十分满意。他特别提道:“以前大伙儿都爱聚在家门口聊天。现在我就盼着安置房能配套建个休闲广场,好让我们这些老村民还能像从前一样聚在一起说说话。”想到两年后就能住进新房,他满是憧憬。
模式创新:两个“首创”拓宽安置路径 打造全国样本
本次开工项目不仅承载安居功能,更肩负着探索改造新路径的使命,其中跨村域统筹改造机制与房票安置模式两大创新尤为瞩目。
在项目现场,一块展板展示着黄埔区城中村改造的突破性创新——跨村域统筹改造机制。2024年1月,九佛街道五村七片项目明确以“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模式推进,打破行政自然村边界,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城中村改造项目房票发放、全市首个城中村项目存量住房认购的项目。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多方协作。“在旧模式下,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导的改造开发模式对市场的依赖性太强了。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方式,由政府主导,国企配合实施,这样能更有效地维护群众利益,更好地规范市场秩序。”韩学晓点明了关键转变。这一模式也赢得了村民广泛认可。
今年,黄埔区城中村改造迎来安置区建设全面铺开、全速推进之年。仅上半年,全区城市更新项目新开工206万平方米,建成封顶安置房45万平方米、交付44万平方米,使用房票认购商品房1459套,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4%,城市更新项目开工面积、房票认购、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数据位居全市首位,城中村改造在资金筹措、房票安置、央企引入、拆迁攻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文图: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李小萌 通讯员 徐洁芹 黄均园 李积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