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7月12日,在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指导下,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携手点亮童年儿童康复中心启动第二年度“益点星光耀童年”困境特殊儿童康复志愿服务项目,联动专业机构和志愿服务力量,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康复志愿服务,面向公众科普特殊儿童康复知识,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
巧用身边工具助力孩子锻炼康复
“用刷子来刺激身体触感,借助枕头拉动来提升平衡能力,利用茶几和沙发与孩子互动锻炼攀爬能力……这些康复训练现在我一直坚持在家里给孩子做,一年下来孩子真的进步了很多。”家长黄女士提到,去年孩子接受了“益点星光耀童年”项目的四次“康复到家”服务,专业志愿者不仅上门细致地帮孩子做康复训练,还耐心指导她利用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品,在家里持续坚持帮助孩子康复,从而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据悉,“益点星光耀童年”特殊儿童康复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一年以来,累计培养超过百名项目志愿者,通过“康复到家”“康复定点”为16户家庭提供了52次上门康复指导和训练,通过4场“科普体验营”向700余名市民普及了特殊儿童认识及康复知识;通过7期“康复有方”科普小课堂向超1万次的社会大众宣传特殊儿童早筛和康复干预知识,超400人次志愿者参与了项目服务。
“我们在第一年的服务中发现,部分家长较为担心邻里对其家里的特殊孩子‘另眼相看’,对志愿者的上门帮助有些抗拒,所以我们在新一年度的服务规划中着重突出‘社会共融’的概念。”据广州市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年度项目除了延续“康复到家”“康复定点”等专业康复志愿服务外,还全新升级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的康复科普体验营活动,通过组织普通亲子家庭和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参与障碍体验、音乐互动等趣味体验活动,科普特殊儿童康复知识,营造共同关爱困境特殊儿童良好氛围,预计将惠及困境特殊儿童近千人次。
带动公众“沉浸式”走进特殊儿童世界
“家长用左手运篮球,绕过前面的矿泉水瓶,然后给孩子接力,单手完成投篮。”
“亲子两人为一组,两人的脚要用弹力带绑在一起,两人各用一个乒乓球拍运球,共同前进运球5米。”
在启动仪式现场,首场科普体验营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吸引了众多居民纷纷聚集在互动摊位前。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普通亲子家庭和特殊儿童家庭共同参与“单手投篮挑战”“乒乓星球大作战”“负重障碍接力赛”等障碍体验互动。
“像打篮球、跳绳、往返跑这些游戏,我平时也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没想到设置了负重或障碍,游戏难度直接升级了。”刚参加完体验互动的居民冯先生分享道。他表示,通过这些趣味互动,真实体验到特殊儿童在感知、沟通或行为上面临的困难,之后有机会也想报名做志愿者,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帮助有需要的孩子。
“点亮童年”社区困境特殊儿童康复志愿服务总队队长方素珍表示,期望以“沉浸式”的体验取代“说教式”的传统方式,面向公众科普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知识。通过在不同社区举办体验营活动,让居民从“看不懂”到“我理解”,从“有距离”到“愿帮助”,逐步改变社会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土壤。
诚邀您点亮困难特殊儿童希望之光
今年,项目还联合“点亮童年”困境儿童康复志愿服务总队的儿童康复专家研发了“普适性儿童能力提升工具包”。此外,还将持续招募高校康复科学生、儿童家长、社工等群体加入“点亮童年”困境儿童康复志愿服务分队,进一步扩大特殊儿童康复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们经培训后,将携带“工具包”为有需要的特殊儿童家庭配送,并提供“一对一”的使用指导。首批300套“工具包”将陆续分发,有需要的家庭可在户籍或住址所在地的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者的帮助下向广州市志愿者协会提出申请。
方素珍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工具包的推广,让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常态化、生活化,而且,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特殊儿童的训练需求,也考虑到了普通孩子们的发育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都可以使用工具包和孩子们玩,促进他们的感官发育,提升手脚协调能力。”
此外,为惠及更多特殊儿童家庭,“益点星光耀童年”项目还将按照有关规定开通线上筹款渠道,通过爱心义卖、邀请爱心企业冠名等形式,为项目持续筹集资源,期待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这场爱心接力,共同构建起关爱特殊儿童的守护网。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通讯员 唐玉清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