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第十五届全运会及第九届特奥会即将到来,为提升助残志愿服务专业能力,近日天河区绿日同学公益服务促进会携手番禺区洛浦街道团工委、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特邀无障碍手语服务中心资深聋人教师,开展一堂特别的手语课堂。核心讲师从聋人手语“第一用户”的独特视角出发,为六十多名助残志愿者及助教服务队成员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沟通技能与文化素养提升课。
一个街道为何要为助残志愿者“特训”手语?“手语,是心与心的对话,而非手势的模仿。”洛浦街道团工委的一位负责人曾于广州亚运会期间参与志愿服务,他表示,此举是为了打造一支专业、温情、懂广州的助残志愿者队伍,提升番禺地区助残志愿服务专业能力。
记者了解到,本次培训的核心亮点在于“由聋人,教听人”。来自无障碍手语服务中心的资深聋人老师,不仅是手语的娴熟使用者,更是其文化内涵的传递者。课程不仅回顾了国家手语通用方案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夯实了手语基础与日常高频服务用语,更着重分享了聋人群体真实的沟通需求与体验。
“手语不是简单的动作比划,它是我们的母语,是视觉化的语言,有语法、有情感、有文化。”特邀老师通过助教的手语翻译强调,“方向、速度、表情,都关乎信息的准确传递。志愿者只有真正理解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服务才能精准到位。”
这种“第一用户视角”的教学,让学员们豁然开朗。助教志愿者小婷分享道:“以前学手语,更多是‘照葫芦画瓢’。今天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无声世界,再讲解视觉语言的逻辑,我才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动作的清晰和朝向,都承载着对聋人朋友最大的尊重。 这不仅是技能学习,更是认知的革新!”
据悉,本次活动是第十二届广州市公益创投项目“‘无声之光’听障人士赋能计划”的一个子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手语培训,让大学生、中学生志愿者掌握与听障人士的沟通技巧。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