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身体”如“蛇”般转弯,“头”只有2毫米……在珠江医院胸外科的活检手术室内,一位“GPS导航员”报到——继腔镜手术机器人之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手术机器人再“上新”!7月16日,珠江医院胸外科乔贵宾主任团队成功完成国内首批国产支气管镜机器人辅助下的肺部活检手术。这场耗时仅30分钟的经鼻腔“无痕”活检,标志着国产支气管镜机器人在肺部疾病诊断领域实现新跨越。
国产支气管镜机器人助力深部肺结节活检
60多岁的张姨(化名)2023年查出肺癌,于外院手术进行了右肺中叶楔形切除。近日在珠江医院复查,右肺中叶再次发现7-8mm结节。良性还是恶性?担心癌症复发的张姨焦虑不已。单看影像结果,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需要进行组织活检才能明确诊断。
术前,乔贵宾主任团队将患者肺部CT影像导入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规划软件中,系统生成该患者肺部解剖结构的三维高精度模型。
术中,通过特殊设计的操作手柄,乔贵宾主任根据软件指引导航,精准控制支气管镜,通过患者的鼻腔到达目标位置,并在内镜直视和虚拟影像双重定位下顺利完成活检。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麻醉医生团队全程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仅耗时30分钟,术中病理显示为良性,术后即刻苏醒的张姨终于放下心中的大石头。体表无创口,无明显不适的她,次日即恢复正常活动。
肺癌防控形势严峻,早诊早筛是关键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我国癌症首位。我国每年肺癌新发超80万例,相当于每分钟1.5人确诊。更严峻的是,约70%患者初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20%。
早诊早治是提高患者生存的关键。当前,随着胸部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肺部结节被检出,但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金标准”即病理检查予以确认。
目前,肺部病变诊断主要依赖支气管镜或穿刺活检。乔贵宾主任解释,支气管镜活检依赖医生手动操作,无法到达深部病灶。如果采取经皮穿刺的方式,一方面手术本身有创伤,操作不慎还会出现气胸、出血等风险。
很多百姓“谈穿刺色变”,对于侵入性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因此临床上亟须一种更安全、精准的创新方法。
支气管镜机器人四大突破推动诊疗革新
借助支气管镜机器人,通过高精度导航系统与柔性机械臂协同,经鼻然后进气管,可以精准抵达目标靶区,相比传统活检方式,具有显著优势。
珠江医院胸外科乔贵宾主任介绍,支气管镜机器人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路径规划,误差小于1毫米,能实现精准导航。此外,机械臂可抵达支气管深部,覆盖传统器械盲区,让深部病灶的可及性增强。目前,机器人支持术前定位、活检、射频消融等一体化操作。更关键的是,探头经自然腔道即鼻腔入路,减少组织损伤,且操作时间短,明显减轻并发症。
他表示,此次突破性手术的成功实施,推动珠江医院呼吸介入诊疗进入“精准导航、超微创操作”的新时代。“我们希望借助机器人等创新方式,提高对患者的服务能力,实现肺癌更精准地早期诊治,提升肺癌生存率。”乔贵宾主任表示。
珠江医院高度重视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早在2023年底引入腔镜手术机器人,目前已成功开展手术近900例,通过更精准的操作、更小的创口,助力患者更快速地康复。随着支气管镜机器人投入使用,医院在智能机器人微创手术领域再次迈上新台阶。未来医院将借助机器人辅助更多复杂和高难度手术,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