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被热浪席卷,“铁板烧模式”成为夏日标配。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曾经用来形容城市酷热的 “火炉” 称谓,如今却悄悄淡出。这是什么原因?当“火炉城市”不再被频繁提及,是炎热减轻了?还是我们对高温的认知已然改变?
01
2025年7月15日下午,郑州及周边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地表温度飙升至72℃以上。
大象新闻记者在郑州街头进行了相关实验。15时,记者把生鸡蛋和鲜虾放在置于地面的铁锅中。15分钟后,蛋清边缘泛起白沫,虾壳开始泛红;30分钟时,蛋黄逐渐凝固,虾肉收缩;一个小时后,鸡蛋完全熟透,虾身蜷曲。两个多小时之后,记者试吃“烤虾”,感叹“味道还行啊”“熟了熟了熟了”。
查询过往的报道,这样的煎蛋试验在其他城市(济南,2013年;上海,2013年;西安,2017年)也进行过。
一般来说,鸡蛋的蛋白质凝固温度约为62℃-65℃。炎热时日,某些特定地点的地表温度很容易达到这个温度。高中物理老师邱振东透露,日常烹饪食物需要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快速将其做熟,但60℃-70℃的“铁板”也能通过“小火慢烤”的方式让食物变熟。
入夏以来,大部分地区的群众都有类似的感受:天气越来越热了。
据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综合数据显示,今年7月11日以来,40℃及以上的高温主要出现在陕西东南部、湖北中西部、重庆东北部和西部、新疆东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覆盖面积达40.7万平方公里,152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到40℃及以上气温。与过往记录相比,共有10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极值,其中新疆吐鲁番东坎(48.7℃)、陕西兴平(43.1℃)、湖北巴东(42.9℃)等32站突破历史极值。
据中国气象局资料,今年7月是10年来高温天数最多的。西安、太原、郑州、重庆、杭州等大城市的气温都创造了今年的新高。有网友形容说,中国像是一盘大菜,北方在“烧烤”,南方在“炖汤”,总之一个字:热。
02
早些年,群众对这些炎热的城市有一个形象的称谓:火炉。有意思的是,“火炉”“火炉城市”这些词语在近些年是越来越少出现了。
据说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这三座城市因夏季炎热,且高温天气延续时间长,就被民间称为“三大火炉”。据分析,这三个城市的炎热体验被船工、商人传向各地,经媒体报道后,“火炉” 之名逐渐流传开来。
中国民间有凑四(四大名著、四大金刚、四大美女等)的惯例,新中国成立后,“四大火炉”成为流行说法。因为这是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所以这四个城市并没有标准答案,大致是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长沙、济南、杭州中间进行组合。后来又有“七大火炉”的说法……然而严格来说,“×大火炉”的说法只是基于个人感受,缺少数据的支持,并未得到气象界的认可。
上世纪70年代,气候学家乔盛西就曾提出重庆、武汉、南京被称为“火炉”城市不实。他通过气象记录“横向对比”,列举长江流域的安庆、南昌、长沙、衡阳、郴州等市,夏季炎热天数与酷热天数均超过重庆、武汉、南京三大城市。
科学讲究的是精准数据。学者毛燕军表示:“其实‘火炉’只是老百姓自己对一些高温天经常出没的城市的叫法,气象学上没有这样的说法。”他解释说:“我看到有的排名是按照城市的高温天数来排的,实际上有的城市虽然高温天数比较少,但是极端最高温度却比较高,所以光用高温天数一个指标来排并不一定科学。”
“大火炉”的说法还有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硬伤:那就是各种组合均没有吐鲁番。1986年7月23日,新疆吐鲁番气象站观测到的记录是47.7℃——那时刷新了中国的最高气温纪录。吐鲁番一年中有三个多月最高气温高于35℃,年年如此。相比吐鲁番的热,其他城市只能算是“小弟”。
另外,人类感知的炎热,除了气温还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主任、研究员张存杰介绍,反映人体在周围气温环境里的舒适程度,还需要考虑空气相对湿度、高温的持续时间、风速、辐射等要素。为此,气象专家构建了一个判断指标——“炎热指数”,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综合影响,同时确定了炎热指数的计算公式。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气象专家将炎热指数达到85的那一天,确定为高温炎热日。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稳定,需要释放多余的热量。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人体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张存杰说。
简而言之,相同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增幅就越明显。湿度每增加10%,体感温度上升1℃-2℃。中国天气曾指出,当日最高气温≥32℃,且日均相对湿度≥80%时,体感温度会超45℃。
高湿度环境下,汗珠留在皮肤表面蒸发不了,人体就像蒙着一层“水膜”,热量散不出去,自然觉得烦躁、疲倦、闷热难耐。这也是为什么“雨后更热”的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炎热指数”的引入,也让众多城市有了能放在一起比较的标准。
2012年有报道称,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根据1981年到2011年这3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要素,得出的结论是,近31年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城市最多。
03
对于“火炉”的头衔,其实上榜的城市并不乐意,而且一直努力摘掉这个帽子。
2004年7月,武汉气象部门率先拒绝再用“火炉”这个词。武汉原来被称为“一代炉魁”。城市周边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闷热难耐。在2018年,媒体报道,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武汉“有近40%的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达10多平方米,城市植被犹如一台台巨大的绿色空调,在不断为城市降温”,已经退出了全国三大“火炉”行列。据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统计分析,武汉植被覆盖率每提高5%,炎夏季节地表温度可下降约1.3℃。
重庆市也不甘人后,早在2004年11月,重庆市外宣办则正式向外公布:“火炉”之称已与重庆的气象条件不相称,正式弃称“火炉”。之后,南京也提出为城市摘帽,要求该市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单位,今后在报道南京夏季高温时不再使用“火炉”这个词。
在武汉、重庆、南京与“火炉”划清界限的同时,高温榜的新晋城市也不愿意“接过衣钵”。
2012年,网络上出现了“新三大火炉”城市的说法。对此,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三地的气象部门对此均表示不同意,“火炉”只是民间说法,并无依据。福州市气象局一位林姓预报员表示,2000至2009年福州35℃以上高温天的确为375个,但“火炉”系民间说法,从未得到官方认可。杭州市气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气象预报员表示,杭州的高温天数与历史相比明显增加,但这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其他城市也同样存在高温天数明显增多、高温强度明显增强的情况。重庆气象局工作人员观点也类似:当前各地均有极端天气,不认同“火炉”这一说法。
旧王已去,新王未立。在这样的情况下,“火炉城市”的声响自然是越来越小。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近些年来,如气候学家曾经预言过的那样,酷暑与高温都是全球性的,地球越来越热。北半球的俄罗斯、美国、欧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都频繁遭遇高温热浪的袭击。
在大环境下,我国出现高温的城市名单越来越长。
其次原因,还有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主任张存杰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聚集、建筑物增多、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改变、交通压力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人为热源增多等影响日益加剧,导致了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显示,城市地区下垫面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
张存杰说,近几十年,我国北方地区的增温高于南方地区,北方大城市的增温更加明显。北方的西安、郑州、石家庄、济南、北京、天津等城市,炎热程度越来越重。西安、石家庄等城市,近几年夏季高温日数超过了20天,出现了超过42℃的极端最高气温。南方地区的城市虽然增温幅度没有北方城市明显,但炎热程度并没有减轻。
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挑出“前三”“前四”来强调,的确不全面,也不公平。
以后还会有普遍认同的“×大火炉”的说法吗?专家的看法是:渐渐不会再有了,因为每一个城市都可能是“火炉”。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大象新闻:郑州路面超72℃?记者现场煎蛋烤虾
华商网:高温下铁锨煎蛋、后备箱烤肉 网传的这些是真的吗?
央视新闻:中国气象局:7月以来我国152个国家级气象站高温超40℃
中国气象报:火洲吐鲁番
人民日报:国家气候中心专家:“火炉”城市越来越多
新快报:各地高温频创新高 引发新旧“火炉”称号之争
中国气象局:比“火炉城”排名更需关注的是什么
半月谈:“火炉”武汉缘何不再那么热?
中国新闻网:福州杭州重庆被指系新三大火炉 三地均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