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广州市体育强市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正式实施。《规划》是广州体育强市建设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提出2030年、2035年两阶段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并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等“十大任务”。
体育产业总规模连续三年超2000亿元
在体育发展基本情况方面,《规划》介绍,广州的群众体育欣欣向荣,全市体育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690万。社区、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
广州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自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以来,广州籍运动员累计获得15项奥运冠军、122项世界赛冠军、541项全国赛冠军。2021—2024奥运周期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9所,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市级注册运动员超5万人,培养输送了陈艾森、刘诗雯、全红婵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在体育产业方面,广州的体育“智造”、竞赛表演、场馆运营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体育产业总规模连续三年超过2000亿元。赛事方面,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获世界田联高度肯定;广州马拉松赛快速成长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最具传播影响力赛事、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被评为“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到203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要达2.4%
总体要求方面,《规划》提出2030年、2035年两阶段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国民体质优良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13项指标预期值。
具体来看,到2030年,体育强市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培育形成1—2个千亿级体育产业集群。
到203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体育头部企业和体育产业集群。此外,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数量(场)预期从13场提至30场。
高水平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
基于上述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了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开创青少年体育发展新局面、持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能、建设国际湾区体育中心、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改革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推动“三大球”创新发展、打造体育人才集聚高地、推动科技赋能体育创新发展共“十大任务”。
《规划》提出,借十五运会场馆升级改造契机,推动全市公共体育场馆空间布局和层级体系更加完善。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利用老旧厂房、桥下空间等“金角银边”,结合城市更新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口袋公园、百姓健身房等,积极推广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
多维度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场景。积极响应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组织开展冰球、花样滑冰、冰壶、滑雪等大众冰雪活动。依托珠江、增江、流溪河、海珠湖、秀全湖等水域资源和南沙滨海资源,举办帆船、桨板、赛艇、皮划艇等水上系列活动。
多方位发展时尚潮流运动项目。瞄准青年群体个性化、社交化体育需求,大力发展小轮车、滑板、飞盘、霹雳舞、街舞、匹克球、壁球、腰旗橄榄球等新兴潮流运动;培育电子竞技、线上赛事、智能骑行、智能划船、模拟飞行等数字体育运动,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运动体验标杆场景。
《规划》还提出高水平建设国际体育消费中心,丰富户外运动消费,扩大夜间体育消费,推动体育赛事与“首发经济”和夜间消费联动发展,推广“夜运动”活动模式等。
谋划建设大湾区奥林匹克学院
根据《规划》,广州将建立穗港澳体育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三地在体育产业、场馆、赛事、人才等领域的规则互通、标准互认、资源共享,谋划建设大湾区奥林匹克学院。
联合构建湾区品牌赛事体系。利用粤港澳联合举办十五运会契机,深化湾区城市重大体育赛事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办赛经验与国际资源,积极谋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赛事,推进联合申办世界杯、世界性综合性运动会。联合创办以“三大球”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赛事,打造一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塑造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品牌。
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同样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依托广州足球公园、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围绕“三大球”、“三小球”、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世界主流运动项目,争取申办10项以上国际影响力强、综合带动效应大的国际A类赛事,推动有条件的国际品牌赛事长期落户广州。积极承办中国职业足球联赛(CFL)、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俱乐部主场赛事等。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实习生 贾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