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说:“西泠印派的名目,大约在清代乾隆后期丁敬已故,而黄易、奚冈等正享盛名时提出来的,以自别于何震的新安旧体。”
1808年前后,杭州何元锡父子辑成《西泠四家印谱》将丁、蒋、黄、奚合称“西泠四家”。通过印谱的形式,第一次正式将他们归纳为“西泠印派”这一群体。后人称他们为“西泠四家”。
同治二年(1863),胡澍在《赵撝叔印谱》序中、赵之谦在《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第一次做出了“浙宗”“浙派”的命名,这也是目前可查证的史料里,第一次正式将西泠印派由地域杭州,扩展拓升至全浙江。特指丁敬印风传承群体的“浙派、浙宗”名称就此被大家沿用。
汪启淑(1745)辑成《飞鸿堂印谱》,这是一部收录四千多方印作的巨谱,全面记录了明末至当时印坛创作的真实状况,告诉人们,篆刻艺术进入这一时期,风气真是江河日下,已到了不得不变的趋势。西泠印派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起,这也是文艺发展的一定规律。
丁敬作为浙派领军人物,篆刻兼收各时代长处,规模大,沉浸久,孕育变化,他的同时与身后,一大批追随者陆续涌起于印坛,他无疑是核心,是一个印坛巨擘。浙派西泠八家全部为浙江杭州人。丁敬创造出一种具有作者个性又深得汉印精神的独特印风。这在中国篆刻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具有个性的汉印就是丁敬篆刻艺术的特点,也就是浙派的艺术特点。
蒋仁选择从简拙入手,追求印尚生涩的境界,技法尽量简朴,从蒋仁开始,浙派篆刻中明代印风残存的影响已脱尽。黄易把浙派印风最典型的要素充分发挥,技法也更成熟。金石学的研究对他篆刻艺术发展起到极重要的作用。
奚冈把浙派篆刻的形式美归结为金石气、书卷气。陈豫钟篆刻有丁敬的古拙、蒋仁的质朴,又有黄易的精隽、奚冈的清疏,是西泠工稳典雅印风的佼佼者。
陈鸿寿极力主张篆刻创作要有天趣、有个性。他把浙派刀法的特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赵之琛博采前辈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他的印式是除丁敬外最丰富、取法古文字类最广泛的一位。
钱松是浙派中一位有建树、有创新的作者。对晚清及近现代印风的转变和开拓,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他对刀法探索十分敏锐,探索出他追求自然和真趣的艺术审美观。
可以说,西泠印派就是浙派,西泠印派最大的风格特征就是在汉印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个性,改变了明代以来的媚俗、花哨、工艺化的趋势,开创了一代新风。
■桑建华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