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期,天河区面临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以下简称“两热”)疫情防控压力,全区上下迅速行动,以高位部署、精准施策、全民动员的态势,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
启动应急响应,构建全方位防控工作体系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天河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扛起主体责任,将“两热”防控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今年以来,区主要领导多次专题部署,累计召开4次专项会议。为快速响应疫情变化,天河区于7月19日启动登革热疫情Ⅳ级应急响应,在广州市7月23日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后,同步参照相关机制启动基孔肯雅热Ⅳ级应急响应。从防控指南到基础能力建设,从专项行动部署到日常防控要求,十余份文件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控工作体系,为基层落实提供清晰指引。
在疫情处置中,天河区围绕“围住、捞干、扑灭”,按照“1335”防控策略(1天内完成风险区域划定并启动灭蚊工作,核心区3天内完成入户调查处置、3天内完成全覆盖成蚊灭杀、5天内控制蚊虫密度),调配精锐力量投入疫点防控。针对登革热本地疫点,累计向前进、车陂、珠吉等街道派出区级消杀人员252人次,消杀面积达336万平方米;针对基孔肯雅热疫点,向员村街、新塘街派出57人次,完成76万平方米消杀作业。
针对本次“两热”疫情,下发基孔肯雅热检测试剂至辖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免费筛查,全区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逢热必检”,筑牢病例早发现防线;强化疫点病例监测,落实“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结合疫情形势动态设置监测点。目前在车陂街、新塘街等重点区域设置16处医疗监测点,同时通过短信平台提醒居民及时就诊,扩大宣传覆盖面;按照规范要求对疫点开展定期蚊媒密度监测,累计出动740人次,完成370项次监测,为精准消杀提供数据支撑。
街道层面防控体系持续完善,由发生疫情的街道成立巡察组,对防控不力情况实时督导。为保障防控物资充足,区财政追加50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各街道灭蚊药械储备到位,满足应急处置需求。天河区疾控中心新增12台背负式灭蚊机,形成“平战结合”的设备储备机制,建立全区应急支援调配制度。组织全区各街道按标准配备至少12台灭蚊设备及12人专业消杀队伍,切实提高街道应急防控能力。其中,前进街道探索的“131”工作模式成为基层防控的亮点。该模式为疫区每栋楼配备1名居委干部牵头,组建由宣传员、执法人员、消杀人员组成的3人上门小组,再配1名派出所干警处置突发状况,实现入户调查、知识宣传、蚊媒消杀“一站式”推进,大幅提升防控效率。
落实落细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推进爱国卫生运动
天河区建立“骨干驻点+领导巡察”机制,区疾控中心专家驻点指导,局领导带队现场排查,确保发现问题当日整改。针对落实不力的街道,均由区级印发督办函严肃督办并要求限时整改,确保防控漏洞及时补齐。7月以来,省市区三级卫健疾控专家领导多次深入辖区各街道疫点开展督导检查,为基层防控提供专业建议。
环境整治是防控“两热”的治本之策。天河区常态化推进爱国卫生运动,结合今年台风天气频发的特点,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台风过境后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相关措施的通知》,规范指导各街道及时清理台风过境后产生孳生地。同时组织环卫工人参加防蚊灭蚊理论与实操培训200人次,对医疗机构、十五运会场馆及接待酒店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培训150人次,提升全民防控意识。
全区严格执行每周五统一灭蚊、每隔一周集中灭鼠的“固定动作”,结合周末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三个一”(清理一次积水、打扫一次卫生、开展一次宣传)行动,从源头清除蚊虫孳生地。区里定期对各街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开展暗访,今年以来发出整改交办函30期,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接下来,天河区将持续强化“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面参与”机制,重点推进五项工作,一是加大疫情处置力度,督促街道落实主体责任,快速扑灭本土疫情;二是开展全区统一灭蚊行动,覆盖公共外环境、公园、工地等所有人居区域;三是加强蚊媒密度监测与质量监督,对中高风险区域严肃追责;四是提升病例早期发现能力,为基层医疗机构储备充足检测试剂,确保早报告、早处置;五是深化街道—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保障人员、设备、经费投入,夯实基层防控基础。天河区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扎实的举措,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统筹推进“两热”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举行贡献天河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洁 通讯员 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