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悄然过半,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的汹涌浪潮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正以破竹之势加速前行。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标尺,其发展动态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焦点。从头部企业的创新实践到全行业的集体行动,从国内监管的细化到国际规则的收紧,ESG已从“加分项”变为“生存项”。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突破50%、全球化竞争进入深水区,汽车行业唯有以ESG为锚,破解“内卷”困局,才能在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构建真正的可持续竞争力。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短期看,ESG是合规要求;长期看,它是行业穿越周期的‘压舱石’。”在产销量持续增长的当下,重视ESG建设,将为汽车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其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稳健前行。
产销量见证发展活力 新能源ESG信披率领跑全行业
在技术革新和绿色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汽车产业生态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汽车产业格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500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增幅均超10%,彰显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韧性和强劲动能;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产销量逼近700万辆,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超40%,市场渗透率达44.3%,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入全新阶段。展望未来,中汽协预计全年汽车销量3290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1600万辆,新车销量占比有望超过50%。
与此同时,在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汽车行业ESG实践呈现出“自上而下推进、自下而上创新”的显著特征。头部企业的标杆案例与全行业的高披露率成为两大亮点,而亮眼的销售数据,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汽车产品的强劲需求,也侧面印证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产品不断优化升级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已展现出明显优势。根据Wind行业分类,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共有16家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6月12日,16家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上市公司中,14家披露了2024年度ESG相关报告,披露率高达87.5%,远超全行业45.94%的平均水平。其中,11家公司披露了碳排放数据,占比68.75%。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ESG信披比例高,其中有车企布局海外市场的原因,尤其是向欧洲出口,需要满足欧盟或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的相关要求。
技术与治理双轮驱动 车企ESG实践覆盖全维度
汽车行业持续释放增长动能,成为驱动工业经济复苏的核心引擎,车企自身也在积极推进ESG管理和实践,展现出了行业整体的积极态势。
目前,主流车企已建立起常态化的ESG信息披露机制,通过定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系统展示实践成果。这一趋势充分表明,ESG管理已成为车企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正以更加透明、专业的方式回应各界的可持续发展关切。
在环境领域,产业链企业积极探索绿色转型路径。欣旺达电子搭建的电池护照数字平台,为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让电池碳足迹、回收利用等数据“可查可溯”;蔚来汽车的循环汽车实验室通过线上追溯系统,实现了“车到车”闭环回收,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有力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减碳。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大幅增长,这些绿色技术的应用对于降低行业整体环境影响意义重大。
在社会领域方面,奇瑞汽车发布的出海数据合规白皮书,系统梳理了海外市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操作规范,为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了合规范本。
再者,良好的公司治理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这与企业产销量的稳定增长相辅相成,例如上汽集团率先将ESG绩效纳入管理层考核,并与薪酬直接挂钩,形成了“战略—考核—激励”的闭环。
国际门槛抬高倒逼升级 ESG合规能力成出海关键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地位,我国2025年上半年的汽车出口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我国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长75.2%。6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0.5万辆,同比增长1.4倍。
显而易见,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正在使中国汽车产业加速融入全球发展。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央企在海外经营和重大项目中将ESG作为核心内容。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ESG的高度重视,更释放了强烈信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应当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从国际要求层面看,国际ESG监管框架正在快速形成。欧盟近两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新电池法规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回收利用提出了严苛要求;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要求企业彻查供应链中的劳动合规风险;而零毁林法案则对原材料来源的可追溯性设定了硬性标准。这些法规的出台不仅为全球汽车产业链设定了更高的可持续发展门槛,也给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布局带来了直接压力。
对中国车企而言,这既是融入全球市场的必经考验,也是倒逼自身ESG体系升级的契机——唯有将国际标准内化为竞争力,才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产销量的持续提升。
近期行业ESG事件
1
2月中下旬,特斯拉中国获批在部分区域试点Full Self-Driving(FSD),但被质疑用户数据跨境传输可能违反数据安全法,工信部要求其建立本地化数据中心。
2
3月下旬,小米SU7发生高速碰撞爆燃致三人遇难事件,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的广泛关注。
3
4月,长安汽车发布最高100万元悬赏令,针对东风系与长安系重组传闻引发的恶意竞争采取法律手段。
4
5月,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被申请破产重整,此前已经陷入停产困境的哪吒汽车面临倒闭。
5
5月,欧盟发布“欧洲汽车工业行动计划”,要求电池组件提升本地含量,并强化碳足迹披露。中国车企若无法提供可验证的ESG数据,将面临关税壁垒。
6
国务院颁布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6月10日-11日,众车企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7
6月30日,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江苏省工商联汽车销售商会、浙江省汽车流通协会、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商会联合发出《关于敦请主机厂改善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经营困境的函》。
8
7月,财政部将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起征点从130万元降至90万元,路虎、奔驰等品牌迅速推出限时补贴政策,由厂家承担新增税费以稳定终端价格。
标杆案例
比亚迪
比亚迪将ESG提升至集团战略高度,设战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ESG绩效纳入高管薪酬考核;提出减碳目标,存量新能源车纯电里程超1500亿公里,投入14.1亿元用于三废处置;纳税510亿元,启动30亿元教育慈善基金,实施0元持股计划;研发投入542亿元,推出多项创新成果。
广汽集团
广汽集团多次登上《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积极践行“双碳”,制订“GLASS绿净计划”,打造如广汽埃安、时代广汽等零碳工厂,构建新能源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推进技术研发,截至2024年底累计专利申请超2万件,还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助力地方发展。
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连续两年获MSCI ESG全球车企最高“AAA”评级。2024年研发投入约64.6亿元,新增专利574项,智能辅助驾驶等成果频出;在环境层面,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减碳超311万吨,光伏用电占比29%。
赛力斯
赛力斯设ESG委员会,完善治理架构,确保重大决策透明高效,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占生产用能25.7%,单位碳排放强度降16.9%,中水回用节水超12万吨。同时研发投入70.5亿元,专利等成果丰硕,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与公益。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