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小坪村廷谏黄公祠外的篮球场上,锣鼓声阵阵,一场别开生面的醒狮训练表演正在上演。令人瞩目的是,舞动狮头的是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2岁的孩子,他们动作虽显稚嫩,但一招一式都透着认真。这正是新市街创新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与非遗传承相融合的生动实践。
唤醒沉睡的非遗:从困境到新生
小坪村有着80多年历史的金兰堂醒狮队,鼎盛时期曾吸引200多人参与。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醒狮传承面临着场地匮乏、参与度低、技艺凋零等现实困境。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成为摆在社区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今年,新市街松柏苑社区在小坪经济联合社支持下,以“醒狮文化公益学堂”为突破口,给出了创新答案。通过整合关工委、妇联、“家校社”等多方资源,构建起“非遗传承—文化自信—社区认同”的青少年保护闭环,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公共空间、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
“社区合伙人”:织就保护网络
在这一创新模式中,以小坪狮队第一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殿桢到现今以黄德和、陈炜峰为首的第六代醒狮教练团队默默地承担起“传承使者”,不仅全身心为青少年学习醒狮拜礼、高狮、三抛狮、竹编狮头等技艺进行授业解惑,更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与汇侨第一小学小坪校区合作开展“醒狮文化进校园”课程,形成了“传承人+志愿者+家庭”的联动体系。“看到越来越多‘醒狮少年’自觉加入训练,让这项非遗技艺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也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成长。”小坪联社党委委员黄家亮欣慰地说。
据松柏苑社区主任刘群芳介绍,社区利用暑期契机联合联社教练团队坚持开展醒狮系列训练活动,不仅锻炼了学员们毅力韧劲,也为家长们提供亲子交流切磋平台,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下一步,该社区以文化为魂,以教育为桥,陆续开设拜狮礼仪、舞狮礼仪、步法口诀等系统文化课程教授,培养“以礼始,以礼终”的传统文化精神,确保非遗传承的连续性。这也是未来该社区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社区“合伙人”模式以“居民需求+社区资源+共建共享”为主线,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搭建了平台,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进一步筑牢为民服务共同体,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共治共赢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从体验到创生:非遗的现代转型
松柏苑社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非遗传承从简单的“体验”升级为富有创造性的“创生”。在教练黄德和、陈炜峰主导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孩子们不仅要学习醒狮礼仪、了解醒狮文化渊源,知道“吃夜粥”的含义和期盼,更要参与创造性的文化再生产。
这一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青少年非遗创客计划,通过设计“新市街版”醒狮狮头文创产品,开展涂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趣味活动,以表情包、短视频等形式进行文化传播弘扬;其次是双语非遗课堂,用普通话和粤语方言教学,既传承文化又消除语言隔阂;最后是拟建立非遗记忆档案库,通过记录老人口述历史,留住乡愁乡情记忆。
多元共治: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
在聚焦非遗传承的同时,新市街松柏苑社区还通过链接各项资源开展“迎全运庆六一”关心下一代趣味运动游园会暨“醒狮舞动传承非遗魅力”文化活动、“乐彩缤纷唱响童声”手势舞教学活动、“红色薪火童声嘹亮”红歌教学活动、“指尖飞舞,童享魔力”暑假魔方教学活动等多元共建系列教学活动,并邀请退役军人黄广林为辖内小朋友开展“烽火岁月故事分享会”、联合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居法律顾问开展“守护未来·云你童行”2025年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讲座等活动,大大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五社联动”社区合伙人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精髓,又注入了现代活力。
从资源整合到长效治理,从文化体验到创意生产,新市街松柏苑社区通过“社区合伙人”与非遗品牌的双轮驱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在这里,非遗真正“活”了起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也“动”了起来,共同绘就了一幅基层治理的生动画卷。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罗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