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撕裂长空,中华民族骤然坠入前所未有的危局。在这民族危亡的年代里,两位广州培正中学的老师联手创作了歌曲《奋起救国》,成为响彻山河的抗日战歌,激励国人奋起抗战。
01
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据多方史料考证,事变发生后消息传到广州。当年27岁的国文老师陈黄光得知后彻夜难眠,他在悲愤交加中挥笔疾书,连夜写下《奋起救国》的歌词——
暴政凭凌,破坏远东和平,
连天炮火,遍地血腥,
我劳苦民众士兵,
莫不愤恨填膺,
来,
时机已逼,精诚团结,死里求生。
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
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
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
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
毋庸逡巡,毋恤牺牲,争取自由光明!
暴敌内侵,神州濒于陆沉,
闾里丘墟,林园灭烬,
我劳苦民众士兵,
陷于火热水深,
看,
时机已逼,唯图自救,团结一心。
奋起!奋起!共作猛烈斗争!
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
宁战死,不为奴隶忍辱偷生!
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
毋庸逡巡,毋恤牺牲,争取自由光明!
陈黄光,原名陈锡光,号再华,笔名白明,浙江平阳人。1904年,他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陈仲芸一生热心教育,1910年至1917年,他在父亲创办的敖江公学读书,1918年至1919年在私塾专修国文。1920年到1924年夏,他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附中,半年后转上海求学,因闹学潮被开除学籍。不久,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28年,陈黄光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陈黄光在培正中学任国文教员。他博学多才,懂法文、俄文和世界语,治学严谨。他与学生关系非常密切,经常与学生谈论形势,善于利用历史启发学生,他带领学生到三元里、沙面等地,给他们讲平英团和沙基惨案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02
将歌词谱写成歌曲的是培正中学的另一位热血青年、音乐老师何安东。
何安东1907年出生于广东江门,他自幼接触西方音乐,有坚实的音乐基础。1931年时,培正中学已经有学校乐团。早在1921年,时任培正中学校长黄启明在海外筹款时,就买回来20件乐器,组成了学校的银乐队,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广州学校乐团。
1928年,何安东从冼星海手中接过乐团指挥棒,并大力培养乐队。
银乐队成员冼子恩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何安东到培正中学执教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热潮。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的音乐家,何安东创作了一首抗日歌曲,用粤语作词,简短有力,并在音乐课中传授给学生。
当然,更出名的是这首《奋起救国》。广州培正同学会原会长朱素兰介绍:“歌词拟好后,陈黄光即交给同在培正任教的24岁音乐教师何安东谱曲。何安东饱含爱国激情,当即谱写成进行曲式的群众歌曲。”
据介绍,何安东连夜谱曲。谱上曲后,立即编齐银乐队各种乐器的乐谱视奏。仅用两天时间他们就完成排练,并在校内首次唱响。
朱素兰表示:“这首歌一字一音,朗朗上口,尤其是旋律中多次三连音的出现,使得歌曲刚劲有力,颇富号召力和鼓动性,鲜明地表达了当时民众群情激昂的爱国感情。”
经过银乐队的反复吹奏修改后,《奋起救国》通过广州民众歌咏团及培正中学歌咏队的演唱,很快就传遍广州大街小巷。
有学生回忆,在学校里、街市上,到处都有“民众士兵,一致奋起斗争”的歌声。对歌词某些句子的含义,年少的学生虽然不甚了解,但都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打来了,国难当头,国人都应当“一致奋起斗争”去“争取自由光明”。
“从培正中学校园里诞生的这首《奋起救国》被广泛传唱,被誉为当时广东的‘第一首好歌’。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以至海外。”朱素兰说,“它是当时国内最流行的一首抗战名曲。这首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歌曲,让处于彷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振奋起精神,毅然投身到抗日救国洪流中。”
1933年,《奋起救国》由上海市音专乐队演奏,灌制成唱片出版发行。从此《奋起救国》在上海和广东等地广泛流行,并传唱到了东南亚一带。
03
1929年到1934年间,陈黄光在《培正文艺》《新兴文艺》《一般文艺》《新文艺评论》《绿天》等刊物上发表了10余万字的作品和译作,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无产阶级思想。他还主编了世界语学会会刊《绿波》,利用世界语积极宣传他的爱国思想和抗日主张。
1933年,陈黄光任中共广东省委成员,负责收集华南情报工作。1934年1月,广州“文总”成员和革命群众数十人先后遭到反动军阀逮捕。7月,陈黄光到上海汇报工作,党组织告诫他敌人已经注意他的行踪了,然而,陈黄光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毅然回到广州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34年11月26日,正在知用中学观摩教学的陈黄光不幸被捕,被关押在广州维新路(今起义路)的监狱里。敌人用尽酷刑,一无所获。最后,国民党政府广州市公安局局长何荦亲自出马审讯,假惺惺地说:“你不愿谈组织内部的情况也可以,只要愿意悔改,就可以得到从宽处理。”陈黄光义正辞严地回答:“我的行为光明正大,没有什么需要悔改的,应该悔改的倒是你们自己。”敌人诱降失败,更加残酷地折磨陈黄光。
1935年1月24日,陈黄光在广州东郊黄花岗荒坡上从容就义,年仅31岁。几天后,他的同事和老乡到刑场上收殓他的遗体,另购棺木重殓,运回平阳安葬。他的遗体血肉模糊,只能靠着他常穿的棉袍才从几具弃尸中分辨出来。
陈黄光曾在诗中表明自己人生的志向:“我是为着希望而生,我是为着希望而死。希望永远还是希望,而我将追求到死。”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念。
谱曲者何安东也饱受磨难。1938年广州沦陷后,何安东随岭南大学附中迁居香港,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不久,日本占领了香港,何安东因创作了大量抗日爱国歌曲而被日寇监禁,险遭杀害。后来,日寇将何安东释放,并将其逐出香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安东被推选为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受到音乐界人士的尊敬。
视频: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黄粤文 观显锋
文字: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广州日报:第一首影响较大的抗日歌曲,是广州老师写的
西财史话:党史中的校史 | 吹响民族抗战号角 谱写《奋起救国》歌词
新华日报·交汇点:这些最早的抗战“流行”歌曲,你听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