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梁瑜报道 中国诊所有了与国际接轨的评价标准。《我国城镇诊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诊所评价指标体系》)在日前召开的第十四届健康传播大会上发布。
《诊所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281条评审细则,以保证患者安全为核心,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三个维度,全面评估诊所的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根据评价结果将诊所分成了一、二、三星。
据了解,《诊所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是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等多种科学方法,结合ISQua(国际医疗品质协会)的认证标准、质量层次理论、科学严谨规范适用原则,同时借鉴了国际相关诊所标准,不仅参考了西方诊所,也参考了周边国家,如印度等的诊所标准,通过专家意见定量分析,系统化构建而成。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创始人、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教授称,相较于国家卫健委在11月8日发布的《诊所改革试点地区诊所基本标准(2019年修订版)》,这份诊所评价指标体系更贴近当下并具备国际推广性。
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全国各地的诊所数量不断翻倍。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登记在册并实际运行的诊所有近22万家,平均每省诊所数超过7000家,业务主要覆盖内科、口腔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骨科、妇科等常见病、多发病。
刘庭芳指出,短期内大量诊所应运而生,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否则很容易陷入无序竞争,衍生很多问题。他还认为,评价应交由第三方机构。医疗机构采用第三方评价是国际惯例,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之嫌。
中国诊所已经初具规模,还是会更多承担基层的诊疗任务。但实际上,很多患者不愿意选择家门口的诊所,很多诊所的生存陷入困境。这与公立医院长期占据主导以及诊所发展整体不够、标准长期缺位、诊所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群众信任度不高、医保很难接通等原因有关,这制约了诊所发挥强基层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诊所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坐标,此时发布对行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预见,全国将有大批诊所涌现。标准在促进诊所更加规范的同时,也将使基层医疗市场迎来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