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一个芭蕾舞房里,木地板被晨光镀上一层薄金,“3、2、1——”杨老师的口令刚落,“啪、啪、啪”的脆响便密集地绽开。那是Frappé的声音,芭蕾里最具生命力的“叩击”——动力腿如被风突然扬起的绸带,在35度角的空中画出转瞬即逝的弧,脚掌轻叩主力腿的刹那,像雨滴落在青瓦,脆响里藏着弹射的力量。十一岁的饭饭立在把杆前,汗水顺着紧实的小腿滑落,身后的女孩们齐齐站成一排,每一寸肌肉的颤抖与紧绷,都是多年光阴在这一刻的凝缩。对饭饭而言,这种弹射的力量不仅藏在肌肉里,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饭饭去年考上了俄罗斯瓦岗诺娃芭蕾舞学院,成为这所顶尖芭蕾舞教育学府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即便暑假回国,每天三小时的训练她也从未间断。“三天不练,肌肉就会打回原形。”
这个暑假因一位特殊的客人变得不同。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舞蹈大学的热尼娅老师,带着芭蕾世界的“纯正”律令而来。她的学生——15位热爱芭蕾的女孩,分别从北京、厦门、南宁、顺德等城市,专程来到广州参加这次为期7天的集训。练功房里,热尼娅用带着口音的中文喊:“1、2、3、4、5……”她的俄式拍子像精确的鼓点,每个动作在节律中被拆解。当然,热尼娅的芭蕾课堂上也少不了饭饭这个小翻译,Plié(普利耶) 、Tendu (汤丢) …… 她会把这些芭蕾舞动作一个一个跟其他女孩们讲解。
热尼娅蹲下身来,用手去一个一个抠动作。芭蕾的门槛并不是无限的瘦,更多的是对技术、力量和舞剧人物的理解。热尼娅的手指如尺规般划过孩子的小腿与脚背,动作毫厘间的偏差都逃不过那双严谨的眼睛:“不,请从头再来。”热尼娅说:“芭蕾的要求就是把每一个动作都标准化地做出来。芭蕾的密码,就藏在这无数次归零重来的忍耐里。”
8月3日在广州举办的福布斯芭蕾舞变奏比赛,成了检验训练成果的舞台。热尼娅端坐评委席,笔尖在纸上飞速记录。当饭饭的裙摆旋起,她的目光依然如教学时般锐利,捕捉着每一个抬腿的角度、每一次Frappé的精准度。赛前,她特意走到后台,拍了拍饭饭的肩:“莫大的演员会拍下自己化妆的短视频,你也应该拍一段,为自己做好记录,以后上台要自己化芭蕾妆。”
大赛落幕,卸下评审身份的热尼娅,转身成了好奇的旅人。热尼娅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这一次广东之旅,她第一站选择了佛山。通过翻译的介绍,她了解到这里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喜欢上了黄飞鸿、叶问、李小龙。在岭南新天地,热尼娅换上一身帝王绿色的唐装,饶有兴味地研究盘扣、对襟的走向,双手轻轻拂过那丝滑的料子,仿佛在触摸另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艺术语言。宫廷夜宴的回廊舞台上,热尼娅即兴起舞,芭蕾的挺拔与中国舞的灵动在她身上交融,丝缎裙摆泛着温润的光,与她的欧洲面孔相映成趣。那一刻,语言、文化、国度的边界都消弭了,只剩下舞蹈最本真的快乐。
傍晚的宴席上,热尼娅用筷子夹起一块雕花点心,眼中闪烁着发现的惊喜,每一口都如同探入一个味觉的迷宫。“芭蕾需要这样细腻的文化!”她望着窗外岭南园林的飞檐翘角由衷赞叹。
十四天的教学之旅,从芭蕾教室到岭南园林,她见过训练房里滚落的汗珠,也触摸过东方文化的肌理。离开中国时,热尼娅说:“祝愿中国的孩子在芭蕾之路上,越来越好!”而练功房里,“啪、啪”的声响仍在继续,饭饭和女孩们的足尖,正踩着Frappé的节奏。
当芭蕾“标准”遇见唐装
Frappé与盘扣共舞
Frappé——法语“打击”的原意,在芭蕾的语境里,化作足尖与地面最克制的对话。这动作最磨人的,是它对“细节”的偏执。脚背的高度差一毫米,就失了那份灵动;收回时膝盖多晃半分,身体的稳定便破了功。可也正是这份偏执,让肌肉慢慢长出记忆。
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策划
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