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历史传记电影《坪石先生》今日(8月8日)在广州举行首映,导演甘小二、制片人李竞携主演谢君豪、颜秋越、叶语霏等共同走进中山大学,重返精神原乡致敬教育先贤。
1:1复建战时中山大学校舍
影片聚焦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粤北坪石的悲壮历程,首次将镜头对准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30余位在烽火中赓续文脉的教育先贤。据悉,在制作方面,剧组追求极致还原。为重现烽火学堂,美术团队在韶关武江畔拓荒6亩河滩,依建筑大师虞炳烈图纸,用竹木树皮1:1搭建5栋校舍。服装道具亦考据严谨,连黄际遇长袍上的粉笔痕迹都细致呈现。
8月8日,导演甘小二、主演谢君豪(饰黄际遇)、颜秋越(饰邱扬)、叶语霏(饰楚言)、李跃辉(饰张云)、赵荣(饰冼玉清)、陆明德(饰李约瑟)等主创人员,与黄际遇孙女黄小安女士、符罗飞儿子符和平等“坪石先生”后人一同走进中大校园,并在校史馆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时空对话”。
随后,众人参观了中大在抗战期间数度搬迁的路线图,真切感受到当年中大师生们“烽火逆行”,守护文脉的艰辛与不易。“黄际遇”扮演者谢君豪、“张云”扮演者李跃辉、“金曾澄”饰演者郑华等更纷纷在展览现场寻找自己所饰角色的人物原型历史照片,并拍照留念。
导演甘小二:让青年看见光,是当代师者的使命
片中,杜定友以命护5万册典籍南迁,卫梓松拒降日寇慨然赴死,音乐家黄友棣于轰炸中奏响《杜鹃花》凝聚人心……“坪石先生不是符号,他们有血有肉有日记!”导演甘小二表示,若不拍这部电影,这些名字或许只尘封于文献,“他们用书本抵御炮火,用讲堂守护文明,是真正的‘文脉守护者’!”
导演甘小二也是影片编剧之一,为还原“坪石精神”,他以学者特有的严谨考证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创作团队耗时6年,走访粤北3县6镇18村,11次勘景打磨剧本,研读黄际遇的日记、卫梓松的手稿、杜定友“图书馆木箱化”档案,甚至精确到中大的新年音乐会曲目单。
“80年前黄际遇说‘有青年才有未来’,今日我依然坚信!”导演甘小二在采访中剖白创作初衷。甘导说,拍这部电影不为讲大道理,只想讲讲在炮火连天的那些日子里,一群书生选择了“守住”的故事。此外,被问及当初是如何找到谢君豪来出演数学泰斗黄际遇的,导演甘小二透露,他们是拿着黄际遇教授的一张珍贵照片,去找一位“尽量跟他长相相近”的演员,最终锁定了影帝谢君豪。在甘小二看来,谢君豪的气质和黄际遇十分贴近。
谢君豪:士兵有守土之责,知识分子亦有
谈及自己饰演的黄际遇,谢君豪直言其“复杂到令人着迷”,“他是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却也是骈文大家、足球裁判、剑道高手、象棋名家;他在战火中守护文化火种,‘随校播迁,辗转不悔’。”谢君豪特别强调,黄际遇身上有一种岭南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他们用学术抵抗炮火,用教育重整河山。“能饰演这个人物,我感觉是我的荣幸。”谢君豪说。
据悉,为塑造好黄际遇形象,谢君豪苦学骈文,将这位“文理贯通、刚柔并济”的传奇学者演绎得入木三分。“他既是翻译《几何学》《代数学》的学界巨擘,也是每天喂鹅、忧心儿女婚事的父亲。可这样的教书先生,难道不是英雄?”谢君豪称黄际遇为“穿长衫的英雄”,不仅愿意倾情出演,更在进组前主动将两鬓头发剃短,以求从外形上更贴近这位传奇学者。
广州首场路演现场,一位刚考入导演系的年轻观众表示,因这部电影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求学方向,“作为文科生常被质疑‘学文无用’,但这部电影让我相信读书与文字的力量。”谢君豪即刻接话,“对!无用之用,当为大用。”这句源自《庄子》的哲思,与片中黄际遇教授坚守文脉传承的信念深度契合。
循着“传承文化与保家卫国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谢君豪进一步阐释片中角色黄教授的理念,“慷慨捐躯,当然值得嘉许,但知识救国,亦是大道。士兵有守土之责,知识分子亦有,他们需守护的是文化之土。分工合作才能延续中华文明。”据悉,影片将于8月15日全国公映。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