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推免985高校、连续四年绩点第一、“三考全过”……毕业季,广州高校又涌现一批优秀毕业生
荣获2025届“有作为,有贡献”毕业生、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连续四年专业绩点第一、课业科研两手抓,转专业后法考、考研、考公“三考全过”……在今年的毕业季,广州高校又涌现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大学四年里,他们用奋斗书写了闪亮的成长答卷,用拼搏镌刻青春最美的注脚。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优秀从来都不是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的结果。
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
在接受中坚韧成长
作为暨南大学2025届优秀毕业生之一,汤俊怡已被推免至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在她的名字后面,跟着一连串的荣誉:平均绩点、综测排名专业第一,荣获2025届“有作为,有贡献”毕业生荣誉称号;入选暨南大学本科优异学生培养计划并获“优秀”考核评级,入选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助研计划、首届“振铎班”文史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参与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的助研工作;曾获国家奖学金、梁奇达暨南教育奖学金、暨南大学毕业班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以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
“把目光投在路上,而非终点。”在汤俊怡看来,优秀并不局限于成绩单上的数字、简历上的奖项等可量化的指标,而是一个丰富的多面体——有阅读思辨的深度,有挺身而出的温度,更有持续生长的韧度。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接受”是汤俊怡的关键词,更是她的成长哲学。初到广州,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文化差异曾让她手足无措,却也让她学会接受并适应,在嘈杂中倾听内心的声音;面对专业瓶颈与学生工作的挑战,她接受了自身的不完美,把每一次受挫都化作愈挫愈勇的底气。
“接受一切的发生”,让她跳出情绪的漩涡,以理性锚定方向。这份“接受”的修炼,在备考雅思的经历中尤为深刻。2023年底,汤俊怡因疏忽错过保研夏令营前最后一次六级报名,而当时的她必须在两三个月内突击雅思。初期的崩溃如影随形:背单词的压力让她对“记忆”十分敏感,第一套听力题满眼红色的批注,让她甚至排斥听到英文歌。转机是在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后,“你不过是用自己的绝望毁掉自己,你既没有耐心,也没有勇气,现在恐惧发作,你就说你没有天赋。”这句话点醒了她:横亘眼前的从不是英语能力,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对自我的怀疑与对努力的过度崇拜。她选择接受失误已然发生的事实,转而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信念破局。最终,以雅思7.5分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对抗世界的锋利,而是在接纳中积蓄力量,于裂缝中扎根,最终长成更坚韧的模样。”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汤俊怡既有松弛的期待,也有坚定的方向。“对专业的热爱让我想走得更深。”她希望,未来能深耕古代文学,尝试多元领域,让学术走出书斋。
经验分享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百度百科,那些看似困顿的当下,不过是“早年经历”的注脚。
●真正的成长从不是对抗世界的锋利,而是在接纳中积蓄力量。
连续四年专业绩点第一
课业科研两手抓
“向内求,找自己;向外看,观世间。”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2025届本科毕业生李美莹,以优异成绩获推免,将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继续深造。
回顾四年华师生活,李美莹用“向上生长的种子”自喻,华师则是一片让她“向下扎根”的沃土。“如果要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写一个关键词,我觉得是‘探索’。”从大一入学时的懵懂,到大二在摸索中确定兴趣和方向,再到大三申请保研,李美莹经历了一段探索自己、探索外面世界的历程。
连续四年蝉联专业绩点第一,李美莹认为保持课业学习和科研平衡的方法是“选择而非兼顾”。“很多人可能认为,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学业科研成绩都很好,一定是那种所谓的六边形战士。但对我来说,我不是都能兼顾的类型,我选择了把专业学习放在首位,之后才是科研等。”她坚信,充分的“输入”方能孕育有生命力的“输出”。
在这种有倾向性的探索中,李美莹的平衡能力和抗压能力亦逐步得到提升。在大二暑假,她参与三下乡调研的同时,还面临科研课题和教资考试的“夹击”。“那段时间精神压力非常大,身体也不太好,我知道自己必须做出选择和调整。”集中精力开展调研后,她给了自己一段休息时间,之后再“满血”回归,用了一个月时间备战科研论文和教资考试。最终,论文按时完成,教资笔试也顺利通过。
过去的四年时光,李美莹认为,最珍贵的收获并非简历上那些符号化的成就,而是在学习中提升了自我认知能力。刚上大一的时候,面对各种社团纳新和活动,内敛的她决定好好锻炼一下自己,但当收到的社团offer远少于投出的简历后,她在迷茫过后逐渐清晰了方向,“当时我就觉得可能社团不太适合我,我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上。”
“当绩点、竞赛、社团等不同赛道的评价标准同时袭来,我逐渐明白六边形的完美是伪命题。”也正是这份认知,让李美莹在之后的专业学习中心无旁骛,一路攀登并创下好成绩。“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明白自己所擅长的热爱的,很重要。”她深知,只有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更好的选择。
以热爱为锚,即将向更辽阔处远航。李美莹希望将自己在毕业论文致谢中的一段话送给学弟学妹:“读好书,看世界,找自己;向外看,向内求,向前走;去行动,去追逐,去成长。”
经验分享
●充分的“输入”方能孕育有生命力的“输出”。
●只有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能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更好的选择。
法考、考研、考公“三考全过”
热爱与自律是“法宝”
“法考、考研、考公都顺利通过,师姐是怎么做到的?”面对学弟学妹们的惊讶和好奇,陈依柠笑着说,“只要真心喜欢,就会想做到最好。”
在广东财经大学的四年里,陈依柠从工商管理转到法学专业,用两年的时间追赶进度;她是社团里的策划、主持人,还曾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及国家奖学金;毕业前,她不仅顺利通过了法考、考上了暨大非全硕士,还获得了选调上岸的机会……她的每一步,扎根于热爱,也建构于自律。
陈依柠最初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但她发现,自己对法律题材类的电视剧以及法条、判例分析等有强烈兴趣,她喜欢逻辑清晰的规则,也想成为那个能讲出“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的人。
转学法学专业需要成绩过硬,还要维持两年高绩点。“比起突然跳进去,我是慢慢跑过来的。”从决定转专业开始,陈依柠就开始压缩休息时间,自己补修课程,练习案例分析……拼搏两年,她最终以全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法学专业。“我喜欢这个专业,再累也值得。”在陈依柠看来,有些热爱来得晚,却能陪伴人走得更远。
三考并行,对陈依柠来说,有现实环境的被动叠加,也有选择了就要走下去的坚持。
法考是法学生的“通行证”,但因转专业课程繁重、学生会事务繁多,她的备考时间被不断压缩。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工作表现突出,她获得了选调资格推荐,紧接着,研究生考试也提上日程。时间压力层层叠加,站在多个出口前,她选择了“往前冲”。
陈依柠快速搭建背诵体系,跳过流程模板,直奔重点内容。时间管理上,她将一天划分成早上、午后与夜晚三段,分别主攻法考、考研与选调考。她把每一分钟都拧得很紧,在自律之下找到平衡感。
“也许,你并不总能选择战斗的时机,但你能决定是否坚持到底。”顺利通过三考后,陈依柠坦言“很喜欢现在走的路”,她没有把生活切割成孤立的空城,而是让学习、工作和生活彼此联通、互相支撑,找到了独属自己的节奏,从容而行。
经验分享
●自律从不是压抑,而是识别自己的“低效”陷阱。
●将兴趣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积累能力,与其问“怎么分身”,不如学会“有舍有得”。
策划: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刘钰娜 张子柔 严烨怡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