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暨南大学出版社在2025南国书香节主会场举办“南岭颂经典 心灯照书窗——柳恩铭博士‘四书心读’丛书分享交流会”。作者柳恩铭博士携“四书心读”丛书与书友见面,分享“AI时代更需要‘四书’的生命情感智慧”,探讨传统文化在科技时代的独特价值与情感滋养。
把儒家经典带回当代,滋养现代人的生命
分享伊始,柳恩铭介绍了“四书”的由来:朱熹先生从《礼记》当中把《大学》《中庸》两篇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做注,集结出版叫做《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因此诞生。此后一千多年间,注释和翻译“四书”的学者不乏其人。
为什么要重注“四书”?“我用了40多年的时间思考,23年的时间撰写本套丛书,旨在抛开汉儒经学的窠臼,深度发掘‘四书’的生命情感与智慧,把先秦儒家的文化经典带回当代,滋养现代人的生命。”柳恩铭表示,自己在书中融入了对社会的观察,教育的思考,从心学视域重注“四书”,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四书”作现代化的阐释。
柳恩铭表示,“四书”本质上是伦理哲学,《大学》是修身方法论,《中庸》是处事方法,《论语》是人本伦理哲学,《孟子》是民本政治智慧,“一言以蔽之,‘四书’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生命情感智慧。知识可以折旧、陈旧,但它作为经典从古流传至今,一定是有非常重要的内在原因。”这个原因,便在于智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阳翼高度评价了“四书心读”丛书出版后的社会反响,认为该丛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诠释儒家经典,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
汲取“四书”智慧,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在分享交流会上,柳恩铭就为何重注“四书”以及“四书”有何智慧做了精彩解读。
在他看来,重注“四书”源于文化传承的责任自觉、教育的责任自觉和生命责任的自觉。例如,教育必须以文化滋养生命,塑造灵魂与人格,而“四书”承载的原儒文化精神是滋养现代人生命的情感智慧。他还通过讲故事、讲案例的形式,阐述了没有伦理精神的加持和浇铸,工匠艺术、科学技术、科技创新都无法发挥到最高境界。
与此同时,柳恩铭着重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解读了“四书”的智慧,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大学》的智慧告诉我们,君子是成为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人;《中庸》的智慧是拥有适中且兼顾多元的思想、思路与处事策略,活出自己的精彩与自信;《论语》的智慧在于让反思成为人生的常态、习惯与方法,坚持终身学习;《孟子》的智慧在于民本思想,熟读它可以涵养大气、正气、才气与志气。
柳恩铭总结道,如今身处AI时代,我们更需要汲取“四书”的生命情感智慧,不被碎片化的文化所裹挟,守护住自己的本心,成为一名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的人,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回应通贯古今的大问,彰显胆识与自信
随后的嘉宾交流环节,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丽军教授主持。柳恩铭与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陈希教授,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江冰教授,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展开深入讨论。
“柳恩铭对‘四书’既作了注释与翻译,又附上了自己的个性评论,通俗易懂地全面阐释了书中高深、专业的伦理哲学。”陈希认为,“四书”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传承至今,或隐或现地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情感寄托的形成与变化均与儒家经典关系紧密,并延续至今,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柳恩铭诠释“四书”意义重大。
江冰听完分享,作了即兴点评。首先,柳恩铭的“四书心读”丛书敢于对传统的儒学提出质疑与批判,可谓胆识过人,体现出自信的姿态。再者,丛书的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坦率、直率与真率的“三率”文风,敢于直面儒学大问,直接回答,不回避、不唠叨。最后,柳恩铭对“四书”的翻译、注释与点评,三段式的写作,让读者更易读懂、读透,相信读来大有裨益。
活动最后设置了读者互动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几位嘉宾逐一解答,交流氛围轻松而热烈。活动结束时,许多读者表示,本次分享交流会让他们重新认识了经典的价值,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体悟。暨南大学出版社未来将继续策划更多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梁志钦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