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题材文学作品持续引发关注,如何书写这一题材作品也成为作家们讨论的话题。
8月15日,来自上海的三位作家孙甘露、小白和高渊亮相首届乌镇阅读节,围绕两本抗战题材小说——高渊的《诺曼底公寓》和小白的《封锁》展开对谈。而高渊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他创作《诺曼底公寓》的缘起和经过。
高渊:抗战题材小说不一定要描述战斗、枪响
《诺曼底公寓》以上海地标建筑武康大楼(1924-1953年旧称“诺曼底公寓”)为故事发生地,以193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上海法租界为背景,通过一桩悬疑事件——看门人神秘消失,少年周鼎为了查明父亲失踪的真相,开始潜入每一户外籍人士家中,寻找一只与父亲有关的神秘箱子——串联起公寓内中外住户的悲欢离合与时代风云。它既是对一桩悬疑案的展开追踪,也描述了一幅乱世浮世绘,更是对上海抗战历史的回望和对复杂人性的书写。
Q:您认为抗战文学在今天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文化功能?
高渊:抗战刚爆发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抗战文学,至今有将近90年的历史了。抗战文学的内容和内涵其实是逐步在走向深入,这些年出了很多抗战文学佳作。
在我的小说《诺曼底公寓》中,我并没有正面去描写任何一个日本兵,或者任何一个日本军官。当时诺曼底公寓里也住着日本人,我也只是一笔带过。我为什么不正面描写他们呢?因为我更关注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生活在诺曼底公寓里的人,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家国情怀到底是什么样的?并不需要正面去描述战斗、枪响。
在战争片或是文学作品中,如果一直在战斗、在开枪,称之为战争动作片更准确,但我想写的是一个战争剧情片。
虽然我在书里没有去正面描写战争,但以抗战作为背景,我讲了很多爱国情怀的故事。
Q:您为什么选择武康大楼(诺曼底公寓)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点来写一部抗战文学作品呢?武康大楼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高渊: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曾说过一句话: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武康大楼造型独特,又地处六岔路口,从较远的地方看过来,这栋楼特别像纪念碑。所以我当时就想,大家看到武康大楼,会想到什么呢?想到它建成的1924 年?想到20 年代的上海?还是会想到抗战时期的上海?
在这栋楼里有很多真实存在过的人,发生过很多故事。比如当时我看过记载,说聂耳写《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也曾到这栋大楼里,把曲子弹给当时住在诺曼底公寓的演员王人美听。
有像这样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支撑,我觉得写一部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为背景的小说,是非常合适的,因为整个故事架构会非常丰富,会比20年代的上海更有历史厚重感。
Q:你认为文学在保存城市文化基因、对抗历史遗忘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文学如何链接人与城市?
高渊:文学本身是虚构的,但这也恰是文学的优势,可以编很多故事。但是作家会基于历史真实的环境和背景来虚构和写作,所以我觉得文学作品更有趣、更好看。
虽然虚构小说有这方面的天然优势,但也要求作家要写得像真的一样,让人相信这些人真的来过。我在《诺曼底公寓》的后记里写到:我真的相信这些人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们真的来过诺曼底公寓,来过上海。尤其当我写到后半段的时候,我觉得完全就是书中的这些人物自己在推进自己的故事,推进他们自己的人生,我只是帮他们记录一下而已。
小白:当大的事件强加到普通人生活上,他怎么去应对?
在乌镇阅读节开幕式上,来自上海的三位作家孙甘露、小白和高渊,也围绕两本抗战题材小说——高渊的《诺曼底公寓》和小白的《封锁》展开对谈。
《封锁》是作家小白于2017年创作出版的中篇小说。小说以1939-1940年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汉奸头目在公寓爆炸身亡后,日军封锁整栋大楼追查刺客的故事。书中一位小说家虚构神秘女人诱导日军,最终完成反杀。作品采用群像描写和虚实交织的手法,获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小白谈到这本书时说,《封锁》里的故事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是经常发生的。当时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果发生一起这样的刺杀、暗杀事件,日本宪兵队就把整个街区围起来。这不是为了追查凶手,而是一种惩罚。二战时纳粹德军在欧洲也是这样,一个村庄如果发生了暗杀德国军官的事情,他们会把整个村庄的人全抓起来,或者枪毙。
“我就把这个事情想象成发生在一个公寓里,”小白说,“(作家)不仅要关注战场、关注国际时局这些重大的、影响全局的历史事件,也要观察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这样大的事件强加到普通人的生活上,他是怎么去应对的。”
曾创作过同类题材小说《千里江山图》的作家孙甘露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本小说:“战争通常是震惊性的经验,实际上两部小说有一点不同:一个是短的、小的时间单位里震惊性的经验、事件;一个是战争的震惊性经验之后弥漫的长时段影响。”
可以说,两部题材相同的作品,用不同视角解读战争的残酷和荒诞,共同点是都关注极端环境下小人物的选择和人性亮色。
“作家有责任把抗战题材不断地推向深入,用不同视角来解读战争,展现战争的残酷性、战争中人性的光辉等等。创作、阅读和讨论抗战文学,不是渲染仇恨,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形式,对历史和记忆进行立体重现。” 高渊说。
●阅读建议
“一个人可以不阅读,但你肯定不是特别丰富的人”
分享现场,三位嘉宾还就乌镇阅读节的主题“枕水慢读“提出各自的阅读建议。
小白:首先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脑科学、神经科学发展到现在,我们所有的记忆实际上是自己不断给自己讲故事。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对自我的叙事就越丰富。构成整个人的人格是你所有的记忆,构建人格、构建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可以不阅读,日常生活也可以过,但你肯定不是特别丰富的人。
怎么阅读?我自己的经验,一个作者好比一个人跟你说话,最重要的一点,你先知道自己在跟谁说话?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样的?他喜欢用言外之意还是喜欢直截了当?你要真正去理解这个文本,一定要知道他是怎么讲话的,然后你才听得懂他的声音。
孙甘露:阅读实际上是建立对自我的认识,它既是一个丰富你的过程,也是帮助你确立自己的过程。同时,阅读也是帮我们拓展对世界的认识边界,因为我们读得多,就走得稍微远一点。身体能达到的边界是非常有限的,书籍就是告诉你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你个人所不能抵达的那个边界。
高渊:我觉得阅读最核心的是两件事:经典文本的阅读、人生阅历的积累,这两件事缺一不可。用手机阅读不一定就是浅阅读,读书本也不一定就是深阅读,关键是我们读什么。还是要静下心来慢慢读,阅读不求快,不求多,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