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优惠假象,省市场监管局、省消委会提示:
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广东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数据显示,“外卖大战”带动线上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5%。与此同时,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广东省消委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以非理性价格战、虚假补贴、过度促销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表面上对消费者有利,实则暗藏多重消费风险,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
随着各平台加大外卖券的投放力度,“外卖大战”带动了线上餐饮收入较快增长。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9.5%,高于餐饮收入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然而“外卖大战”的表象之下,存在着种种消费陷阱。省消委会及省市监局特别提醒,部分平台或商家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过度压缩成本,可能导致商品质量“缩水”,如餐饮店在堂食和外卖中使用新鲜度不同的食材,产品偷工减料等。同时商家可能因利润承压降低服务质量,导致售后维权困难,影响消费体验。在价格战中,消费者看似获得低价优惠,实则要为低质体验“埋单”,甚至可能因商品质量问题危害人身财产安全。
省市场监管局、省消委会联合发出消费提示——抵制“内卷式”竞争,不为“低价低质”埋单。
消委会指出,不仅外卖平台,其他领域也要警惕“大幅降价”“全场5折”等口号,它们可能也是“内卷式”营销制造的优惠假象。例如,一些商品宣称“原价599元,现价99元”,实则原价从未实际成交;部分促销活动宣称“全场5折”,却暗中抬高部分商品基础价格,或限制低价商品库存,引导消费者购买高价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在购物时要通过多渠道比对价格,查看商品历史成交价,避免被虚假折扣误导。
“内卷式”竞争还催生出“多买更便宜”等过度消费营销手段,通过捆绑折扣、满减机制刺激非必要消费,诱导消费者为追求摊薄单价而超量购买不需要的商品。这些“薅羊毛”行为看似省钱,却因商品闲置、过期等原因造成金钱损失。省消委会及省市监局建议消费者在购物前明确真实需求,践行理性消费,按需购买、量力而行。
据介绍,部分平台或企业以领取“无门槛券包”“购物立减金”“红包”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开通“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服务、办理联名信用卡、过度授权个人信息等,可能导致信贷风险、数据泄露或“想停难退”的被动消费。消费者在领取优惠时应仔细阅读须知条款,对“捆绑开通服务”“强制授权信息”等要求坚决说不,守住“优惠可弃,权益不让”的底线。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见习记者 梁潇静 通讯员 粤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