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化妆品产业第一大省,广东省的化妆品生产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但长期以来,“小散乱”问题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面临合规意识薄弱、体系执行难、风险管控缺位等挑战。如何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广东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协会搭台、企业主责的协同治理新路径。
自2022年起,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药监局”)联合行业协会、技术机构,连续三年实施“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工程”,通过政策引领、精准帮扶、标杆培育等创新举措,截至2024年,累计帮扶532家中小企业,推动行业抽检不合格率下降35%,帮扶企业100%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推动广东从“化妆品大省”向“化妆品强省”迈进,还为全国化妆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东方案”,成为政社企协同推进质量共治的生动范本。
1
政府主导
顶层设计破解“小散乱”难题
政策筑基,绘制产业升级“路线图”
2020年1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推动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23项硬核举措拉开产业升级序幕;省药监局首次提出“三重”服务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靶向支持。
“政策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滴灌。”省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处负责人介绍,省级层面联合发改委出台“十四五”专项规划,广州黄埔区则推出全国首创的“美谷10条”,从原料研发、质量服务到海外拓展全链条扶持,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政策红利直接惠及企业。深圳市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将化妆品纳入“20+8”产业集群,享受深圳最高层级产业政策支持。中山、佛山等地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细化政策,形成“省-市-区”三级政策网络,实现从“撒胡椒面”到“精准施肥”的转变。
三级联动,试点探路全域推广
针对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的痛点,省药监局创新采用“试点先行-经验复制-全域推广”模式。2022年5月启动开展省、市、区三级联动帮扶,首批选取50家企业“打样”,由广东质检院、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组建技术专家团队入驻企业,采取“全面诊断-定制方案-培训指导-提升完善-效果评估”五步工作法,“一企一策”破解人、机、料、法、环等风险点。
广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受益者。专家进驻后发现其原料仓储温湿度控制不达标,立即指导企业改造仓库并建立动态监测系统。“整改后产品稳定性显著提升,客户投诉率下降60%。”企业质量负责人表示。
试点经验迅速推广。2023年首批试点覆盖广州花都、广州白云、汕头、佛山等核心产业集聚区102家企业,2024年延伸至深圳、清远、云浮、肇庆等地,形成“网状辐射”效应,其中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以快人一步的行动力和扎实有效的执行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化妆品生产企业全覆盖质量提升。
监管与服务并重,筑牢安全底线
省药监局创新“标准引领+个性帮扶+人才培育”三维模式:标准先行,发布全国首个《广东省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工作指南》,细化GMP执行标准;风险管控,对安全风险较高的企业实施“红黄牌”分级管理,建立原料溯源机制;人才赋能,广州市黄埔区组建20家优质中小企业成立“办大事先锋队”,评选10名“金牌质量人”树立行业标杆,形成质量安全负责人示范效应,带动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人员对标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共对229家次化妆品中小生产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工作,企业GMP合规意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2
协会搭台
精准服务激活“内生动力”
组建“专家智库”,提供“体检式”服务
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广东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技术协会等6家单位,数十名资深专家组建成立“帮扶天团”,一企一策为企业提供“体检式”服务。广东省化妆品质量管理协会秘书长杜洪透露,调研阶段,专家通过“查、问、测”三步骤,形成“调研-诊断-整改-跟踪”闭环流程,为企业“把脉开方”。平均每家企业发现15类问题;方案制定阶段,量身定制整改清单,甚至细化到“标签打印机的校准频率”。
培训“造血”,打造行业“黄埔军校”。行业协会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培训体系:线上开设法规解读专栏,累计点击量超10万次;线下在广州白云、汕头等地举办“质量夜校”,利用下班时间培训一线工人;开展标杆研学,组织企业走进环亚、丸美等龙头车间,“沉浸式”学习先进经验。累计开展公益培训覆盖超500家企业。同时,评选“金牌质量人”树立标杆,带动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能力提升。
向质量优势转型,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开展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提升工作过程中,行业协会总结出“原料依赖进口”“研发能力不足”等行业高频共性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形成专项报告,通过实证分析为监管政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助力广东化妆品产业向质量优势转型。
如针对原料进口依赖问题,行业协会推动成立“白云美湾研究院集群”,引入江南大学等13家机构,加速原料国产化替代。目前,已研发新原料145款,打破国际巨头技术垄断。
3
企业主责
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求变”
打开车间“迎检”,对标整改见实效
广东省化妆品生产企业积极响应政府质量提升号召,主动参与质量提升工程。
通过行业协会推荐或自主申请方式参与帮扶计划,覆盖广州白云、广州花都、佛山、汕头等重点产业区。入选企业全程配合专家开展生产体系评估,开放车间、提供体系文件,接受全环节质量诊断,实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对标”的转变。
在专家组指导下,企业针对短板修订制度文件,最终形成符合法规且可操作的质量管理体系模板,实现质量管理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同时构建风控机制,建立原料筛查、风险识别等溯源流程,通过模拟飞检完善防控措施。广州、佛山等地企业在国家及省级抽检中的不合格率显著下降,实现“被动整改”到“主动防控”转变。
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全员质量文化
“质量不是质检部的事,而是每个人的KPI。”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全员分级培训机制,每年开展合规考核,员工质量意识显著提升。其质量总监表示:“现在每批产品放行前,生产线员工会主动核对标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在政社帮扶基础上,企业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全员分级培训机制,对质量安全负责人、生产操作工等实施差异化培训并考核实效。定期开展厂房设施、物料管理等环节自查,实现从“被动监管”到“主动履责”转变。
企业纷纷建立“法人-质量负责人-生产负责人”三级责任体系和全员分级培训机制,形成责任到人的管理网络,在制度完善、能力建设、风险防控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广东制造”品牌重塑奠定基础。
结语
从“广东经验”到“全国标杆”
广东省化妆品质量提升工程的成功实践,核心在于构建了“政府引导不包办、协会服务不越位、企业主责不缺位”的共治生态。
正如省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所言:“质量提升没有终点。我们要让‘广东制造’成为高品质代名词,助力中国美妆在全球价值链中攀登高端。”
从政策创新到企业蝶变,广东化妆品质量提升工程不仅是一场产业升级的实践,更是一次治理模式的革新。其经验证明,唯有政府、社会、企业同心同行,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美丽变革”的广东样本,正为全国化妆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宝贵借鉴。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 通讯员 粤药监
■插画:廖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