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22日,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来自全省44支代表队的262名选手借助生动的语言、巧妙的互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带领公众开启一段趣味科普旅程。
活动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育厅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承办。
实验室宝藏走上科普舞台
从载人深潜器、核潜艇等国之重器到人工智能、基因芯片、无人机等新兴产业,从千年广绣、香云纱等文化宝藏到珊瑚礁生态保育、海岸卫士红树林等生态保护,再到医疗健康、灭蚊、回南天等社会百态……选手们将科普深度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动态发展中,将深奥科学原理与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趣味生动的科普实践。
同时,赋能医疗的化州橘红、AI和MR加持的茂名露天矿、清远鸡的科技密码、种出奇迹的阳江海水稻、韶关算力城的“芯”密码等系列广东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备受观众欢迎。
一些“深藏”在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也走上了舞台,科研人员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内容。现场,广东省中山生态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植深晓向公众揭秘了身边“熟悉”的新型污染物和今年广东出现的罕见跨区域沙尘污染事件背后的故事。在植深晓看来,科研人员走出熟悉的科研环境去面向公众科普,一方面可以把一些公众日常关注不到的科研成果和现象向公众广泛普及;另一方面,也可以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思考,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科普工作。
专业科学知识破壁传播
据了解,历经6年发展,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已成南粤科普旗舰标杆,吸引全省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学等各行各业的科普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参与。“消防工作中,‘防’胜于‘消’,用科普来提升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来自中山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刘威威说,对自身而言,参加科普讲解促使自己查阅大量的资料、学习更多的内容,这也有利于工作能力的提升。
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铁坑村民委员会的张丽青首次走上科普讲解大赛的舞台,向公众科普了“新农人的致富法宝”,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19所高校的31名大学生则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为公众带来了青春洋溢的科普之声。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经理人、电网公司的高级作业员、农业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中小学的科学教师等社会各行各业的“新面貌”也都纷纷走上科普讲解的舞台,用他们的实践与专业为公众讲解不一样的科普内容。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汕头代表队的杨焯群等5位选手荣获大赛中小学生组一等奖,来自广州代表队的符永浩等10位选手荣获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大赛还评选出二等奖30名,三等奖45名,最具网络人气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口才奖、最佳创意奖、最佳互动奖各1名。
中小学生组评委、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高级工程师黄善辉表示,科普讲解大赛对中小学生而言,既是知识学习的“加油站”,也是能力成长的“练兵场”,更是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沃土”,当孩子愿意为一个科学问题刨根问底,当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科学,当他们在台上自信地分享思考成果时,科学素养、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已在悄然生长扎根。
“今年大赛的选手非常多元,可以说各行各业的都有,这既是专业科学知识的‘破壁传播’,也是科学精神的‘跨界接力’,也是全民参与科普,构建社会大科普格局的生动写照,是让公众更深刻了解各行各业科研技术成果,打破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重要桥梁。”大赛成人组评委、韩山师范学院粤东农业与生物科技教育基地负责人、研究员张福平说。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杨慧芳表示,当前,广东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普作为连接科技前沿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科普讲解大赛不仅是一场竞赛,更是一个高水平的科普交流平台,是赋能科技创新、播撒未来创新种子的关键桥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全民创新意识,促进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 李早花 张莉
摄影: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实习生张齐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