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福建五岁女童杏儿的妈妈发文悼念去世的女儿,透露在抢救60天后女儿还是离开了。
2025年6月,杏儿妈妈在社交平台求助称,她带5岁女儿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孩子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6月23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确诊为感染“食脑虫”。
此前,8月11日,一名6岁男童疑因玩水后感染“食脑虫”去世,也引发关注。
2025年7月,一名男童妈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孩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通过腰穿脑积液的检查,检查出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对于为什么感染,男童妈妈想到的就只有6月6日在学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园里捞鱼,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食脑虫”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玩水会感染?应该如何预防?
“食脑虫”并不是肉眼可见的一条虫子,而是自然界土壤和水中存在的一类单细胞生物——自由生活阿米巴。少数此类阿米巴原虫可引起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角膜、皮肤和全身播散性感染,称为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包括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棘阿米巴属的某些种类和双核匀变虫。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侵入宿主大脑,引起原发性脑膜炎或肉芽肿性脑膜脑炎,并迅速消化溶解脑组织,甚至可导致宿主的死亡,因而被称为“食脑虫”。
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例如湖泊、河流、温泉、水沟及泥土中,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
人们在游泳、戏水池潜水、跳水时,当含阿米巴的水体冲入鼻腔或口腔,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可通过嗅神经通路或胃肠道进入人体引起相关部位的感染,也可穿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脑部引起脑组织损伤。
正确掌握预防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1.游泳的时候尽量选择正规的场所,戴好泳镜和鼻夹等。
2.如果身体上有伤口,应尽量避免参与玩水相关的活动;或是在接触自然水体之前,做好防护。
3.不要在野外的湖泊、池塘、河流、死水塘等处游泳、洗脸、戏水。此外,也不要挖掘或搅动水体底部沉积的腐败物。
4.如果有冲洗鼻腔的习惯,建议使用生理盐水,或者使用煮沸过的水。
5.如果水管长期停用,再次使用前一定要先放水,将不流通的水排放完毕。
来源:综合橙柿互动、封面新闻、中国疾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