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向美而行”系列讲座之“时代生活与速写——名家对话”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是“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作品展”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
对话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朱凡,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教授任惠中,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春新,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原副所长王野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王永,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等六位全国速写名家,围绕“速写在新时代的创新与挑战”展开深度交流。主持人由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夏夏担任。
广州举办速写作品展至今已十八载,一定程度上,“广州”与“速写”成了特殊的关联名词。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特别提到第四届速写展走进中国文联展厅并举办学术研讨会,获得了全国美术界认可。孙戈强调,速写是最接地气、最具个人温度的艺术形式,面对时代的变革,作为艺术家对速写也应该要有当代发展的新思考。
朱凡坦言速写早已融入血液,是创作的“发源地”。任惠中视其为不可替代的深入生活手段,强调“动手、动脑、动心”,称其为艺术生命的源泉。王野翔结合主题创作经验指出,速写是锤炼观察力、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关键。他提醒,“速”并非单纯追求速度,而在于通过观察与研究人物,发现其个性特征;同时强调整体关系的把握,善于因势利导,甚至将“笔误”转化为亮点。张春新从学理角度剖析:素描侧重整体、深入与结构,速写则重在生动、节奏与动态;速写是领进艺术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主题创作的基石。 王永向观众展示了特地带来的197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速写选集》,动情回忆儿时报刊上的速写如何点燃他的艺术兴趣。尽管后来主攻山水画,他仍珍视现场速写独有的“不可言传的现场感”。
在AI盛行、电子产品泛滥的当下,年轻人常借用iPad等工具完成创作,曾经作为捕捉生活,为创作积累素材的速写,是否将被科技取代?它又该何去何从?这一代艺术家会否成为画速写的最后一代人?
面对如此十分现实的问题,朱凡指出,科技无法回避,但技术应成为“研究”创意的工具;创作中“让人心跳的悸动”来自手、眼、心的直接转换,原创永远第一,手绘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两者可在不同赛道并行。任惠中不排斥科技辅助,却坚信源于切肤之感的“鲜活”速写最能记录感受、激发欲望。他以自己从事少数民族人物创作为例,指出最初的冲动与灵感均源于现场速写,照片仅作为素材补充,鼓励年轻一代要辩证利用高科技。
张春新强调,科技只是共性工具,艺术贵在个性;速写乃“艺术中的诗歌”,其“取舍”之道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他提醒,深入生活、捕捉区域与个性的符号,方能避免画面雷同。王野翔对速写发展持乐观态度:技术只是工具,无法替代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他以照相机发明后,艺术家开始思考“怎么才能画得不像照片”,由此催生出梵高、毕加索等大师为例,说明新技术反而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在AI时代,吸收交叉学科资源的速写将帮助艺术家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作品。
王永坦言,本届全国速写展的作品已明显受到AI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应以包容且坚守的心态面对冲击。他希望展览能唤醒更多人对速写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重新认识速写、加入速写队伍,守望速写本体的“现场感、即时感”,防止其被时代删除。他特别赞扬广州连续五届举办速写展的“速写情怀”,称其率先反思速写被淹没的困境,在潮流中回溯艺术本真,体现了广州“敢为人先”的另一重面貌。
但无论是对于爱好者,还是初学者,对于“如何学习速写”仍然困惑,或者说应该如何认识和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速写。对此,朱凡建议初学者“手随心走”,勿在一开始就被专业标准束缚,可以向不拘一格的儿童绘画学习,重在表达情感与心象,即使比例、结构不甚准确,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速写作品;而关于“如何画好默写与捕捉动态”,朱凡解答说,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应过分追求“像”,速写更重要的是抓住对象的特征和动态。默写需专业训练与经验积累,可借助影视、舞台艺术学习典型动态,结合解剖知识,在脑海定格形象后再默写,它是提升创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对于“像”与“似”的问题,张春新则进一步分析,强调速写重在抓“动态线”与“神似”,而“画得像”是素描及其他绘画的课题;有时需抛开对形似的执念,方能把气韵生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任惠中深情分享了他所知道的黄胄先生坚持画速写的往事,阐释速写带来的深层愉悦与内心丰盈远超其他画种,鼓励大家坚持动笔,享受每一次进步与幸福。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速写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通过此次对话可见,速写作为扎根生活、直接表达情感的绘画形式,仍具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期待的是,“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作品展”将于今年9月底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届时将为公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我们期盼速写艺术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与发展,让这门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采写:新快报记者梁志钦 通讯员黄伟哲
图:黄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