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25日,“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有9位女性获奖人历届最多,6位“90后”获奖人,还有8家科研机构首次拥有获奖人。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科学探索奖”聚焦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专注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随着新一届获奖名单揭晓,“科学探索奖”7年来共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是一项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支持基础科研是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的重要议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旨在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宽容度高、灵活性强的优势,探索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今年的获奖人十分优秀,很高兴看到一批瞄准原创突破,敢于大胆假设,不被框架束缚的青年科学家得到资助,他们代表着奖项的‘含金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对新一届获奖人赞赏有加,“期待他们施展才华和抱负,秉承对未知的好奇心,肩负起星火燎原的时代使命,勇于做第一缕‘火苗’。”
据悉,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
此外,今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中,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
2025年,“科学探索奖”覆盖面进一步提升。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去年13个城市、28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基础科研的蓬勃生机,也是全国范围内基础科研布局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创新格局不断优化的写照。
纵观新一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的研究工作,从“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到“光电赋能人工酶”,从“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到“植物生长素的分钟级调控”, 从“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到“可信视觉计算”,从“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到“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从“海底隧道建养灾变防控 ”到“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一个个“探索之梦”体现着获奖人们聚焦原始创新的壮志雄心,他们瞄准最重要的科学问题,直面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描绘出一幅幅勇闯科学技术“无人区”的路线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学奖项的公信力,首先建立在严谨的规则之上。科学探索奖自创立以来,便制定了严格的章程和评审规则,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严格执行利益冲突回避,决不允许以‘打招呼’、利益输送等手段干扰或影响评审工作。今年在整个评审阶段,共产生363人次的回避。”
“中国科技创新经历着从模仿、学习、跟踪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鼓励原创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选出最原创的工作,支持最原创的人,‘科学探索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潘建伟表示,“期待新一届获奖人,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引领新的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