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花都革命烈士陵园完成升级改造,入园两侧新增的花都区烈士英名墙格外显眼,其中就有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李守纯、王泽民、庾沛全、刘绥华4名烈士。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沿着英烈的足迹,回望烽火岁月,传承抗战精神。
李守纯,原名宋耀宏,1908年出生于花县黎村(现狮岭镇中心村),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高明县委书记、西江特委书记、罗定县委书记、“后北特委”代理书记。
1922年,李守纯在本村读书时,由于家境清贫,又受当地土豪劣绅迫害,便与同村宋英和等人到广州谋生。到广州后,李守纯先在沙面洋行做什工,并加入洋务工会,参加了劳动童子团。1924年李守纯开始在中共广东区委任交通员,负责油印收发和通讯工作,1925年参加了有名的省港大罢工,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国民党清党时,李守纯与省委机关其他同志一起转到香港。1932年省委被破坏后,李守纯辗转去了南洋,后又回到高明县任小学教师,以此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员,并组织成立高明县党支部。这段时间,李守纯经常同居住在香港的周济(中共地下工作者)保持联系。1936年11月,李守纯被派去广西,在广西参加了邕江特委,并协助成立广西工委。1937年后,李守纯回到广东,在广州、高明、广宁等地活动,并先后任高明县委书记、西江特委书记、罗定县委书记。
1940年4月26日,由于国民党用武力解散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关闭《三罗日报》和汇合书百印务店,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西江特委在此情况下,撤走了李守纯等一批被暴露的干部。李守纯离开罗定县后,来到韶关任曲江县委组织部长,当时公开的身份是陈汝棠组织的医疗队队员。1942年5月,省委派黄焕秋、李守纯等建立“后北特委”,陈祥任书记,李守纯任组织部长,后陈祥撤往桂林,由李守纯代理特委书记职务。粤北省委被破坏后,上级党委指示党员“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保持与组织上的联系。由于当时李守纯的交通费没有得到解决,便停留在韶关,在乐昌县骨粉肥料厂做总务工作,就此埋伏下来。
1944年6月19日,李守纯与爱人陈志良在韶关东河坝因叛徒出卖被捕,后被押往南雄后方监狱。李守纯被捕后,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仍坚贞不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常常给狱中难友讲形势、讲时事、讲革命前途,告诉大家不管斗争怎样残酷,形势都会好转的,革命是一定会成功的,勉励大家要有信心。
不久,李守纯身患急性疟疾,由于狱中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日趋严重。9月,李守纯不幸病故于狱中,年仅35岁。
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李守纯为革命烈士。
王泽民,原名王珠,花县九湖村(现花东镇九湖村)人,1920年出生于广州市河南鹤鸣巷的一个小作坊家庭,家境贫寒。王泽民小学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白天到离家不远的五金店当店员,晚上去会计学校读书。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广州市的大、中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王泽民和同学们一起振臂高呼救亡口号,呼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显示了中华儿女不可侮的民族精神。
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正式成立,提出“武装华南,扩大和巩固青年统一战线”,奔走在抗日救亡宣传第一线的王泽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先组织。
日寇飞机开始对广州进行疯狂轰炸后,王泽民带领抗先队员走上街头,担任防空、救护任务,帮助和指导市民疏散,并在街上巡查、捉拿汉奸。1938年10月14日,日寇在广东淡水、惠阳等地登陆,广州形势危急。广东省青年工作委员会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保护干部,撤离广州,分散各地,开展党的工作和青运工作”的指示,决定组织抗先青年参加国民党第四战区民众动员委员会战时工作队。广州的抗先队员组成30多个战时工作队,奔赴东江、西江、北江和中区,进行战时动员及参加抗日武装斗争。10月21日凌晨,广州沦陷前夕,王泽民带领全家随抗先总队长途跋涉到达四会县。
1939年2月,国民党为了限制战时工作队在农村开展活动,决定解散这支队伍。王泽民被安排到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军官训练团政工总队第二中队当学员。在政工总队集训结业后,王泽民被分配到第十二集团军属下的政工队任中尉科员。
1940年4月,第十二集团军总部迁至曲江后,王泽民找到这里的中共党员(公开身份是政工总队的少校组员)廖锦涛同志。廖锦涛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不断帮助新来的王泽民,经常将党的文件、刊物送给他阅读,不断提高他的政治理论水平。
1941年春天,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企图制造借口陷害进步人士。5月,第十二集团军政治部特派员办公室派出由廖锦涛、王泽民、邝清辉三人组成的视察组下去各师、团巡视政工工作,由廖锦涛任组长。视察组成员在与各师、团政工人员的谈话中,向他们说明皖南事变的真相,要他们提高警惕。这些对国民党当局不满的言行,被国民党右派分子收集并向第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报告。6月13日,视察组抵达第一五七师四七一团驻地(佛山石角以南白坟前)。半夜里,视察组三人突遭逮捕。次日,廖锦涛、王泽民、邝清辉三人被押回韶关曲江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宪兵营。6月下旬,廖锦涛几经审讯后首先被杀害。在审讯王泽民时,国民党军法官曾多次诱迫他承认是共产党派遣的,只要写了“自白书”,供出廖锦涛同志的活动秘密,就放了他。但王泽民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出卖同志。
1942年2月的一个午夜,王泽民在曲江县黄田坝被反动派杀害,年仅22岁。
1950年,国家内务部追认王泽民为革命烈士。
庾沛全,又名庾德,花县莘田村(现花东镇莘田村)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东莞县税站组长。
庾沛全5岁时父亲病逝,母亲也改嫁离去,叔父庾桂生夫妇可怜他,把他带回家中抚养。叔父母虽然非常疼爱他,但家里十分贫困,到庾沛全10岁时才送他进私塾读书。在私塾读书期间,庾沛全勤学好问,加上天资聪颖,记忆力又强,先生教的诗文,无论是长是短,他读两遍就能背诵下来,每次考试或比赛,他都拔得头筹,颇得先生的赏识与同窗的仰慕。
庾沛全的叔父庾桂生1930年曾在香港参加过工人运动,后因身份暴露被港英当局通缉,为躲避追捕,于1931年初离港返乡。回到莘田村后,庾桂生继续宣传反帝斗争。庾沛全从小生活在叔父身边,耳濡目染。1936年,庾桂生再次到香港开展工人运动,庾沛全也跟着叔父到了香港。庾沛全在一间纸厂当工人,他一边做工,一边跟着叔父参加革命活动。作为地下交通员,庾沛全奔走于各工会之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抗日救国,许多共产党员相继奔向抗日前线,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春天,庾沛全与叔父庾桂生来到东莞县加入人民抗日武装队伍,被编入抗日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为方便开展工作,庾沛全改名为庾德,他的叔父改名庾锦。1939年11月下旬,日寇开始对东莞进行大扫荡,部队被迫转移到大岭山开展游击战争。在此期间,庾沛全表现非常勇敢,队友们都叫他“庾小虎”。在一次夜袭战斗中,庾沛全奋不顾身投入火烧大涌桥的阻击战中,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之后部队抓住战机,挺进南头,向宝深线、宝太线出击。庾沛全所在的队伍对敌人紧追不舍,迫使敌人只得向海上逃窜。
后因华南抗战形势变化,庾沛全所在抗日游击部队向海陆丰转移。然而,这条道路异常曲折,转移的过程中部队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在东移受挫后,部队奉令重返东、宝、惠抗日前线。庾沛全跟随大部队回到宝安、龙华一带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虽然部队离开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原来的驻地已惨遭敌人破坏,村庄被烧,农田荒废,群众甚至不敢在家里夜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为了解决给养问题,减轻群众的负担,部队只能另辟蹊径。大队长王作尧亲自选拔了一批机智、勇敢的战士组成一支短枪队,通过收税来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短枪队选择在客商来往较多的梅林坳、布吉、乌石岩这三条交通线上设立税站。初时是护送队的性质,派人跟货护送,到站时按货论担或论件收取费用。后来部队有能力控制这三条交通线,就固定下来三个点设立税站。当时梅林坳等地处于日伪、土匪势力范围,税站左侧山上是日寇的碉堡,右侧山上是伪军瞭望哨,因此梅林坳税站经常遭到日伪的袭击。在这样的环境下,短枪队时常和敌人发生战斗,队长陈前就在一次反击日伪袭击的战斗中壮烈牺牲。陈前牺牲后,庾沛全接任短枪队队长和税站组长。
1942年夏天,庾沛全带领收税小组前往东莞县大保前线(北栅至乌沙路段)执行任务。5月的一天,他们在北栅路段发现有一伙人赶着几头牛急急忙忙走过。庾沛全等人心觉可疑,当即上前盘问情况,并让他们交税。由于他们声称无钱交税,庾沛全等人便打算将他们连人带牛全部扣下,但其中两人以到附近亲戚家借钱纳税为由被放走。谁知这伙人正是日寇派来的奸细,两人一离开便立马跑去报告,并带着一队日军包围了北栅村。收税小组的游击队员发觉后立即进行还击,想冲破包围。然而敌众我寡,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战斗,收税小组只剩下了庾沛全和钟成两人。无奈之下,两人决定找地方隐蔽起来。钟成潜入亲戚家,庾沛全则藏到村里面的一间草屋里。过了许久,庾沛全准备出来打探情况,却被汉奸张宝炽发现,并引来了一队日本兵搜查。由于枪里面没有了子弹,无法向敌人射击,庾沛全当场被日寇击倒,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花县解放后,庾沛全被花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绥华,原名刘有禄,又名刘其中,1903年出生于花县南岭村(现花山镇两龙村)一个中医之家,中共党员,大革命时期花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刘绥华的父亲刘文湛是乡村医师,母亲梁氏是家庭妇女,全家八口人靠父亲行医维持生计。刘绥华8岁进私塾读书,11岁转入两龙圩的悦贤高等小学就读。
刘绥华高等小学毕业后,先后在天心塘、田螺湖、仙阁等村庄的小学任教。在上课期间,他经常向学生灌输爱国思想和军事知识,还叫人做了几十支木枪,利用上体育课的机会,给学生操练,让学生增强体质和掌握军事技术。
1922年,刘绥华和陈道周、王岳峰等人在聚龙庄成立以“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爱护,国事上共同关心”为宗旨的互助社。从此,刘绥华便有机会与互助社成员一起学习革命理论,并向工农群众和学生传播革命思想。
1923年底,为了集中精力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刘绥华辞去教职,随同陈道周、刘伯强一起深入乡村,组织发动农民进行反封建反剥削斗争。每逢墟日,他在墟场公开向群众宣传国内外形势,阐明必须驱逐外国列强、铲除封建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拥护国民革命,国家和人民才有出路的道理。在他的宣传、启示下,这一带的农民逐渐觉醒起来。
1924年初,陈道周根据刘绥华的工作表现,介绍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花县农会成立时,刘绥华当选为农会执行委员。不久,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刘绥华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中,刘绥华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其中,为推动花县农民运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5年4月,他受党组织的委派,参加了国民党花县党部成立大会,之后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8月,共青团花县委员会成立,刘绥华当选为执行委员兼任宣传工作。11月7日,刘绥华受花县团组织委派,和侯静山一起到田螺湖村参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大会。会上,刘绥华讲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号召青年农民团结和组织起来,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刘绥华以农会负责人身份到公益村领导农民运动,并成立公益村共产党小组,创办民众夜校,为农民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农民自卫军进行军事训练,培养了一批农会骨干分子。8月,花县反动民团头目江侠庵纠集土匪、反动民团向杨村发起进攻,杨村农民奋起抗击。刘绥华与刘伯强在县农会闻讯,立即带领附近各乡农民自卫军驰援杨村,与敌展开激战。由于敌强我弱,反动民团攻入杨村,制造了震惊全省的花县惨案。
花县惨案发生后,刘绥华认识到,必须加强农民自卫军军事训练,提高农民自卫军战斗能力,才能保卫农民利益。于是他积极着手训练农民自卫军,补充装备,防范敌人的袭击。10月,坪山反动民团又向杨村进攻,刘绥华和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梁伯舆率领农民自卫军抗击。刘绥华率队抢占了桥头庄的炮楼,居高临下,向敌人反击。敌人依仗人多势众,包围炮楼,并纵火焚烧,农民自卫军处境危险。刘绥华指挥若定,一面组织人员还击,一面组织扑火。当支援的农民自卫军从敌后反包围过来时,刘绥华指挥农民自卫军内外夹攻,终将敌人打退。反动民团不甘失败,随即又纠集几十名匪徒包围刘绥华家,适逢刘绥华夫妇外出,匪徒竟将刘绥华的父母拉出屋外毒打,并烧毁他家仅有的两间房屋。傍晚,刘绥华回家后,好言安慰父母。在安排好家人的生活后,刘绥华置个人及家庭的安危于不顾,继续投身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
1927年6月,中共花县支部改组为中共花县县委,刘绥华被选为中共花县县委书记。他按照中共广东省委的部署,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对农民自卫军进行思想教育,又深入乡村向农民宣传、分析斗争形势,鼓舞斗志,并在九湖、元田等地集结农民自卫军进行训练,提高农民自卫军的军事政治素质。12月初,他奉命与侯桂平率领花县农民自卫军北上清远,配合清远农民自卫军攻打清远县城。他带领突击队率先攻入清远城,却反遭包围,后得侯桂平率部解围,才得以撤出清远县城。
1927年12月15日,广州起义主力部队辗转撤退到花县,刘绥华和其他中共花县县委成员一起,组织花县县城群众热烈欢迎起义部队的到来,并为部队安排好住宿。16日,起义队伍配合中共花县县委成立花县苏维埃,刘绥华任副主席。18日晚,起义部队撤往海陆丰,中共花县县委指派刘绥华当向导,带领队伍向东进发。在行军途中的一次战斗中,他腰部中弹受伤,被部队安置在一户农家隐蔽治疗。后来,地方党组织把他转移到香港治伤。伤愈后,刘绥华在香港以教书、行医为业。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中共广东省委派人到香港与大革命失败后避难在港的革命者联系,刘绥华得以恢复党组织关系。1938年初,刘绥华、黄健生等奉命到博罗与该县中共地下组织联系。他又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7月,刘绥华从博罗赴港汇报工作,在香港油麻地车站被敌对分子推下铁路,不幸被火车碾断双腿,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牺牲,时年35岁。
花县解放后,刘绥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广州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身居广州北部门户、广东几何中心的花都人民,得民主革命风气之先,追随革命先驱,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中,徐满凌率领花县选锋队奋不顾身、冲锋陷阵,留下十八志士的烈烈忠骨。大革命时期,王福三、陈道周、刘伯强、王彭等花都革命先驱为了农民能翻身解放,在彭湃、阮啸仙的指引下,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反抗劣绅压迫的斗争,直到在熊熊革命烈焰中化为永恒。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守纯、王泽民、庾沛全、刘绥华等花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大义,辗转花都、惠东、韶关、香港等地,为全民抗日奔走呼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武装,与敌人进行坚决顽强的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高高举起的屠刀,黄飞等花都热血男儿毅然奔赴战场,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解放全中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事业中。王福潮、徐国源等一批花都英烈或牺牲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战斗中,或牺牲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战场上,或献身于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行动中。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花都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涌现了大批的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们光辉的一生,表现了初心如炬、至死不渝的精神信仰,表现了不畏生死、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表现了自强不息、踔厉奋发的顽强斗志。他们光辉的一生,与日月同辉,永照花都大地;如江河奔流,长泽花都福荫。
英烈长逝,精神永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翠珍 通讯员 郑剑英 李朝晖 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