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8月30日下午,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五楼一隅,百余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手捧诗集汇聚一堂,沉浸在诗歌带来的意境和感动中,见证第十六、十七届“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的颁奖时刻。
第十七届获奖者、北马其顿诗人尼古拉·马玆洛夫动情致辞,向中国及全世界诗人朋友表达感谢。第十六届获奖者、印度裔英国诗人巴努·卡皮尔虽未能亲临,也通过视频发表感言。现场诗意盎然、氛围动人,诗人们以朗诵、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运用中文、英文、西班牙语、粤语等不同语言演绎诗作。
对话世界诗坛
“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由《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于2005年发起,是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奖项之一。历届获奖者包括彭燕郊、张曙光、蓝蓝、东荡子、西川等中国诗人,以及德里克·沃尔科特、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丽塔·达芙等国际诗人。2011年4月,该奖授予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仅半年后,特朗斯特罗姆又荣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举行一场颁奖典礼,出版一本诗集,用获奖诗人的诗歌谱一曲民谣,为获奖诗人创作一幅肖像画和一个独一无二的奖杯雕塑,是“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坚持了20年的仪式感。
黄礼孩向记者表示,创办该奖是希望“搭建一个与世界诗歌对话的窗口,既以世界眼光看中国,也以中国眼光对话世界,促进中外诗人之间的深度交流”。他坦言,遴选获奖诗人并非易事,奖项更关注那些歌颂爱、勇气、良知与希望,具备探索精神,并契合朴素价值观的诗人。
尼古拉·马玆洛夫在分享中娓娓道来:“我的祖先曾是战争难民,从未在徒步穿越边境和山脉时写下诗歌,出于负重的考虑,他们也未在逃离家园时携带任何书籍。我相信,写作如同在休眠火山里播种。我将自己视为非法的考古学家,通过写作诗歌和散文,试图祛魅继承的说谎癖和所有宏大叙事。”他特别向黄礼孩及所有与他进行文本对话的中国诗人致谢,“哪怕隔着语言的诸多不完美。”
诗意广州风正兴
2025年4月,广州被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词之城”称号,这也是国内首个获授的城市。作为一名多年推动诗歌发展、深耕当代文学的文化工作者,黄礼孩十分肯定广州的诗歌文化氛围。“有文本、有诗人,方才称作‘诗歌之城’——广州正是这样,有非常多诗人在写作、在记录与表达。”他认为,推动诗歌持续发展需依靠与国际文化的良性互动,同时也离不开读者、出版社和媒体的共同支持。
颁奖典礼后,一名诗歌爱好者、教师沙女士告诉记者,广州有非常好的诗歌氛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有时一个月会参加一场线下诗歌活动。
另一位瑜伽老师关女士则是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她惊喜地表示,没想到诗歌可以有那么多的表达形式,其中,现场嘉宾的朗诵和舞蹈最令她印象深刻,“嘉宾们的朗诵一下子就把我带入诗歌的意境,而舞蹈演员们的肢体语言虽然我不能完全看懂,却能感受到他们表达的情感内核。”
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 程羽
摄影:通讯员 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