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签贷款补充协议,符合条件可自动扣减
9月1日,由财政部、央行等部门联合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正式上线,部分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埋单”,单户最高可享3000元贴息优惠。本次贴息方案的定点经办机构,包括了工农中建等6家国有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蚂蚁消金等5家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目前,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已陆续出台具体执行措施。
多家银行设“贷款贴息专区”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到2026年8月31日。在这一年内,居民个人通过贷款经办机构申请的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
目前,国有六大行以及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公布执行细则,工商银行和华夏银行等银行还设立了专门的“贷款贴息专区”,方便消费者了解和办理相关业务。
多家银行对适用产品和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以工商银行App客服显示的信息为例,适用产品包括消费用途的个人信用贷款、随房e借、个人汽车贷款、退役军人乐业贷款、房抵组合贷、助商组合贷、金融资产质押贷和涉农贷款等,不包含信用卡类产品和个人住房贷款。
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为平衡政策惠及面与财政可持续性,政策对贴息设置了上限。以华夏银行公布的消息为例,每名借款人可享受1个百分点的年贴息比例,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每名客户可享受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多笔消费可叠加享受。
举例来说,若消费者申请一笔5万元、年利率为3%的消费贷用于装修或家电购物,在政策期内可享受1%贴息。原本一年需支付1500元利息,财政补贴500元后,个人仅需支付1000元,切实减轻了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记者留意到,目前消费贷市场上最低利率大多在3%上下浮动,以建设银行的“快贷”为例,目前在建行App上,该款产品的利率显示为最低3%,最高额度为30万元。不过,该行客户经理表示,“客户工作单位必须是白名单企业,且在他行没有过多贷款、征信记录良好,一般能申请到3%的利率”,贴息之后,借款人实际利率有望降至“2字头”。
签补充协议后无需额外再申请
从具体操作上看,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均要求消费者在申请国补贴息时,需签署相应的补充协议。在审核方式上,银行采用系统自动识别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消费者授权银行查询其银行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银行系统能自动识别的,将自动开展贴息;系统未能识别的,则需要消费者提交材料进行人工审核。
为了让消费者更便捷地享受贴息政策,银行在操作流程上进行了优化。在具体操作中,消费者无需额外申请贴息。在贷款结息时,银行系统会自动按照1%的比率计算贴息金额,并在收取利息中直接减免。
多家银行明确,贴息政策仅适用于实际用于消费的贷款、续贷,信用卡产品及个人住房贷款不在贴息范围内。在资金使用方式的审核上,银行有着严格的标准。若消费者将贷款取出以现金形式消费,银行无法追踪资金流向,也就无法判断其是否用于规定消费场景,此类情况将无法享受贴息。同样,消费贷款转账给个人(包括扫商户个人收款码付款)以及刷信用卡消费,均不符合贴息条件。而直接刷借记卡,或使用微信、支付宝等扫码消费,银行大多能够识别资金用途,符合条件的消费可享受贴息。
采写:新快报记者 范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