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广深港”创新集群超越东京-横滨集群,首次登顶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作为“广深港”集群的核心力量,在多项指标中表现卓越,为集群登顶提供坚实支撑。
科研论文量质齐升,广州成为集群科研核心
在科研论文这项指标上,“广深港”创新集群高居单项第一。广州的高产出为集群科研影响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据Web of Science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占集群总量的45.32%,体量与增速均领跑集群。
其背后是广州不断夯实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集聚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84所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ESI前1%学科达150个,中山大学跻身全国第八、华工首登数学“珠峰”,全市高校科研领导力影响力持续攀升。
今年以来,广州锚定厚实科研资源禀赋,一系列重大突破“高光”开局。重大设施方面,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
重大成果方面,广州实验室取得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物昂拉地韦片获批上市等11项重大成果突破,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别在器官异体培植和离体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全球性进展,为广州构建器官移植领域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PCT专利稳步增长,企业成为创新主力
2024年,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931件,同比增长3.98%。广州申请量前十位机构中,企业占据6席,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占2席,创新主体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引领、学研支撑的“哑铃型结构”基本形成。
目前,广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突破1.3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31家;高价值发明专利量7.2万件,增长17.1%。
近年来,广州科技企业的创新领军作用日益突出,有望进一步在产业创新领域持续发力。去年广州获颁的26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共有10余家科技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金发科技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财富》中国500强和《胡润》中国500强榜单中,广州上榜的科技企业占比均超半数甚至超三分之二,且呈逐步上涨趋势。
今年以来,广州抢先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000家。24家企业跻身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量居全国第四;12家企业上榜全国颠覆性技术创业之星,总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此外,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价值链百强”,小马智行彭军入选《时代》周刊年度AI最具影响力100人名单,金发科技、文远知行、先导科技等3家企业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精智未来、云舟生物、态创生物等3家企业领袖入选《财富》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新兴领域,广州科技企业已崭露头角并进入全球视野。
风投生态持续优化,金融活水润泽科创
值得一提的是,“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首次纳入即显著影响排名,成为“广深港”集群超越东京-横滨跃居榜首的重要因素。据投中网数据,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占“广深港”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平均单笔交易额约6500万元,是三大城市平均值的1.5倍,显示广州风险投资不仅活跃,更具备较高的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广州近年来着力构建“基金丛林”,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500亿创投母基金、100亿天使母基金与50亿科创母基金,系统性推动金融支撑科技创新。
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城市,私募基金管理人779家、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吸引深创投、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布局,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面向未来,广州将聚焦“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的发展逻辑,汇聚“耐心资本”、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为科技创新强市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广州智慧”与“广州力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