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绿茵场上,少年们奋力奔跑、激烈拼抢……9月4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男子16岁以下组)赛在“足球之乡”在广东梅州五华县举办。赛场外,另一位看不见的“特殊队员”正悄然加入战局——它就是天气。位于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广东梅州五华县,此时仍延续着夏末的暑热与雨水,加上逐渐加大的风力,共同构成了影响比赛走势的重要变数。
温度,球员体能的“隐形调节器”
五华在夏秋之交日间气温多处于25℃-35℃之间,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员体内水分迅速流失,肌肉耐力和运动效率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当人体因流汗丧失体重1%-5%的水分时,肌肉效能和摄氧能力可下降30%-50%,更易出现疲劳和中暑症状。此外,逐渐拉大的早晚温差,也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调节与适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风力,绿茵战术的隐形“指挥棒”
风力的变化可一次次地改变传射路线与战术执行。回溯1998年法国世界杯,巴拉圭对阵保加利亚一役中,4-5级的风力让上下半场形势逆转:逆风一方进攻屡屡受挫,顺风时则攻势如潮,最终双方0比0战平。类似地,五华县在9-10月风力也逐渐增强,不时出现阵风。近两年9月同期最大风力可达8.9米/秒,这不仅考验球员对传球力道的把握,也更强调球队针对风向及时调整战术策略。
降水,赛事对弈的潜在“风险指数”
五华县此时仍处于雨季,不同类型的降雨对比赛带来多层次影响:小雨使草皮湿滑,影响急停变向和传球精度;大雨和积水则会彻底改变球的运行轨迹,不仅打断比赛节奏,还增加滑倒、拉伤等风险。如2024年4月21日在五华奥体中心惠堂体育场举行的中超联赛就因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被迫延期。此外,雨后闷热高湿环境也容易导致运动员出现呼吸道感染和发热,从而影响赛程与体能恢复。
据悉,当地气象部门已制订赛区和场馆专题天气预报及精细化服务,增设自动气象站开展实时监测服务等。气象服务与绿茵竞技精彩碰撞,必将为赛组委、运动员和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通讯员 廖舒娴 曾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