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新生们纷纷在院系签名墙打卡合影、志愿者提供暖心服务、“校宠”鲤工仔在校道上与新生们欢快互动、三校区的学生饭堂早已备好美味饭菜……
9月6日,华南理工大学2025级新生陆续在三个校区入学报到。据统计,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共录取本科生、研究生新生1.5万余人。
“花样”迎新花式宠
上午10时许,记者在迎新现场看到,不少新生已经开始有序办理入校手续。今年,新生入学报到采用的依然是学校自主研发的My pass系统。基于手机定位和人脸识别技术,学生在校区范围内,通过手机端使用My pass系统的“开学报到”功能,进入校园即可完成报到注册,第一站便能直接入住宿舍。全程还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搬运行李等服务,让开学报到更加迅速、便捷。
进入华工生活区,各个学院的迎新摊位早已热闹非凡。学长学姐们“各显神通”,为新生准备了无比丰富独特的迎新活动与迎新礼物。微电子学院准备了实用的工具箱,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学院为新生送上充满华工元素的文创,艺术学院则送上夏日随身包,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进行“时光印记”集章互动……
新生报到首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校长唐洪武等多位校领导率队,来到各校区迎新现场,检查指导迎新工作,向来自五湖四海的2025级新同学送上关怀和祝福。章熙春书记向记者分享道,为了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学业,华南理工大学不仅建立了完善的入学资助体系,还在线上线下都开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更方便地申请缓交学费和住宿费,还可获得学校提供的包括床上用品和日常用具的入学大礼包,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地入学就读。
电子商务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维莎丽来自新疆,她感受到的关怀来自行李箱:里面除了自己的衣服、英语书籍,还有爸爸妈妈准备的小油馕、烤羊肉、烤鸽子等一大包新疆美食。当然,这份关怀也包括父母对她的期待:实实在在掌握新知识、新本领,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成为对家乡、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神奇“双胞胎”现身打卡墙
在新生报到现场,一对双胞胎姐妹站在迎新打卡墙前合影,她们相似的外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记者了解到,身着马面裙前来报到的练恩宝、练恩贝是将分别入读电力学院电气类专业和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工科试验班(AI与低空技术)。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华南理工时,姐妹两人同时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具有强劲的理工科优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与她们的爱好和发展目标相契合。她们也希望,在华园求学期间,能认识到更多优秀的同学和朋友,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拓展视野。
另一对被大家昵称为“大同小异”的双胞胎新生——胡大同、胡小意,哥哥选择了百步梯创新学院的AI先进技术拔尖班,弟弟则进入了广州国际校区的未来技术学院。在百步梯创新学院的迎新现场,胡大同见到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他兴奋地分享道,自己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百步梯创新学院今年进入实体化运行,开设院士特色班、AI先进技术拔尖班、理工交叉创新班、卓越人才班四大工科试验班,今年首届共招收641名本科生。为帮助同学们提前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百步梯创新学院已在暑期通过“百步梯学堂”和直播方式提前为新生们准备了干货满满的线上“新生先导课”。课程涵盖沟通与交流、科技与人文、逻辑与思维等领域,由学校多个相关学院的教授团队讲授,为即将到来的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大数据显示,有多达7对双胞胎新生共同选择了报考华南理工大学。大家对他们的大学新生活,也充满了期待。
三代家族校友成功“接力”
“我们一家三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的2025级硕士研究生陈骏乐在现场与记者分享道,他与他的家人脸上洋溢着笑容,难掩激动之情,他们即将在这里续写家庭成员跨越半个世纪的华工情缘。记者了解到,奶奶陈坚武作为家里的第一代华工人,是1966届校友,她传承了华南理工“严谨务实”的底色,潜心钻研统计方法;爸爸陈炜是1993届校友,从小就心心念念考上华南理工,他说“华园教会给我的,是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事情做好。”如今陈骏乐作为硕士研究新生踏入华园,他将专注听力声学方面的研究,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去帮助更多的人。他坚定地说道:“因为奶奶和爸爸都曾告诉我,华工的‘实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
入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吴静仪一家也与华南理工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外公和母亲在华工无线电专业就读,而父亲从华工通信与信息专业硕士毕业。平时在家中的耳濡目染,让吴静仪一直对华工倍感亲切,来校参观后更被校园氛围吸引。“此次顺利入读,不仅自己得偿所愿,家人也非常开心又多了一位华工校友。”吴静仪笑着说。
据悉,华南理工大学将于9月8日举行2025年新生开学典礼。为引导2025级新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确立学习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在接下来的“新生教育周”,学校也将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各院系(书院)主题班会等方式,开展国家安全及校园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蔡思彤 通讯员 华轩
图片:校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