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强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派出单位:四会市人民医院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晴
今年6月,我作为一名支医人员进驻富川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开展为期三个月的精准帮扶工作。围绕“技术帮扶、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共建”四大核心目标,我迅速融入科室日常运作,立足基层实际需求,重点从检验质量监督、先进技术推广、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推进工作。
科室现状与问题识别
富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现有职工17人,下设输血科、临检组、生化免疫组及细菌组四个专业小组。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人员主要承担常规临床检验任务,虽部分参与室内质控活动,但在检验项目标准化操作规程、质量体系深度建设、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参与度较低。针对这一现状,我按照“全员参与、精准赋能”为原则,系统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措施。
下沉基层督查与培训
6月中旬,我参与了富川县“2025年上半年医院行风建设、医保政策、感染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置、殡葬领域专项整治督查及相关培训”工作。由县卫健局谭副局长、县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陈主任等共同组成专项小组,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基层医疗机物走访检查,覆盖包括葛坡镇卫生院、朝东卫生院、县民族医院在内的15家乡镇医疗机构。
检查中发现诸多问题:多数乡镇实验室未按规定完成备案或备案信息存在错误,主因是对备案流程不熟悉、重视程度不足;实验室分区管理混乱,普遍未严格区分清洁区(办公区)与污染区(实验区);检验人员专业知识与实操经验欠缺,生物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
基于基层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系统性整理了问题与规范,组织全县检验人员共计35人次,召开了“富川县医疗机构生物安全专题培训会”。会议主要介绍一级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标准,内容涵盖:实验室合理分区与布局、人员防护装备正确穿戴、标准操作流程(SOP)执行、医疗废弃物分类与处置、生物安全柜使用与维护等关键环节。通过理论讲解与真实案例结合,有效提升了与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性。指导科室完善了20余项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以及5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在生物危害区域张贴超80份安全标识,填补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空白页。
质量与效率系统化提升
在完成基层指导的同时,我察觉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存在的质控处理水平不高、人员解读报告能力有限、微生物少见菌株鉴定依赖外送等问题,为此开展了多轮专项培训。
我先后组织全科17名员工学习了包括《生化检验结果审核与临床解读》《布鲁氏菌:识别与防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例分析》等8个专题课件,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推行“理论+实操+质控”三维培训模式,通过集体学习、案例推演、实操考核等方式,使员工逐步掌握质控规则、失控处理流程与疑难标本分析技巧。
经过一个多月系统学习,检验科实现了室内质控合格率由原来的90%提升至95%以上;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率达到100%,所有人员均可独立完成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分析与纠正;无效报告率显著降低,临床反馈满意度大幅提升。另外,根据当地群众的身体情况推荐新开展了5个新检验项目,进一步为健康保驾护航。
在微生物鉴定能力方面,通过强化培养、染色及生化鉴定等实操培训,员工对常见病原菌的识别能力和药敏结果判断水平明显提高。部分菌株鉴定时间由原来的3-4天缩短至1-2天以内,对少见菌株鉴定不再单纯依赖外送,极大提升了临床诊疗效率,显著提升报告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赢得临床科室的信任与好评。
我本次支医紧紧围绕实验室生物安全与质量提升两条主线,通过基层走访、专题培训、科室强化三个层面系统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我将继续深化“技术下沉、人才振兴”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巩固检验科学科基础和人才梯队,拓展检验服务内涵,推动区域检验质量同质化发展,最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靠的医疗诊断服务。
统筹:李志 朱颖洁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