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走高、同行股价纷纷上扬时,比亚迪股价却在9月累计下跌超7%,A股市值跌破万亿元;当“年度销量目标从550万辆下调至460万辆”的传闻搅动市场、投资者担忧情绪升温时,比亚迪管理层却用真金白银释放信心。
9月1日至9日,比亚迪5名高管及32名核心人员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合计增持48.82万股A股,总金额达5232.78万元,上演了一出“逆向抄底”戏码。而这已经是比亚迪高管连续两年,在半年报后出手增持。今年金额更是较去年增长47.6%,不仅动作更快,力度也显著加大。那么,年度销量目标下调传闻与管理层信心增持的反差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真金白银增持对冲市场焦虑
9月10日的增持公告中,比亚迪明确列出了“出手”的核心团队:高级副总裁罗红斌、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周亚琳、高级副总裁杨冬生、副总裁罗忠良、副总裁李巍5名高管,合计增持22.18万股,投入2362.42万元;其余32名核心人员增持26.64万股,金额2870.36万元。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核心骨干,均在公告中强调,增持“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国内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持续看好”。
追溯时间线,比亚迪本轮高管增持动作在8月底披露半年报后的首个交易日立即展开。而这份信心,植根于半年报披露的硬核业绩。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营收达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0%,首次在同期收入规模上超越特斯拉;归母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营收、利润双双创下同期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308.80亿元的研发费用,同比激增53%,相当于每天投入超1.7亿元攻坚核心技术,这一力度在国内整车行业中稳居前列,也为后续产品力提升埋下伏笔。
财报发布后,券商普遍维持“增持”或“买入”评级,即便提及“短期承压”,也对长期趋势持乐观态度。而增持的直接动因,正是为了对冲市场焦虑。据路透社9月4日报道,比亚迪今年的销售目标将下调至460万辆,此前比亚迪的销售目标是550万辆,面临五年来最慢年增长。对此,官方并未正面回应,但受相关传闻等因素影响,9月3日和4日,比亚迪连续两日股价大跌,截至目前,公司A股市值已跌破万亿元。
从销量数据看,比亚迪前8月累计销售286.39万辆,仅完成原定550万辆目标的52%,7月、8月销量(34.43万辆、37.36万辆)也低于二季度超38万辆的月销水平。有分析认为,此时高管增持,既是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也是通过真金白银稳定预期,避免短期传闻引发非理性抛售。
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冠”光环下的短期挑战
从全局看,比亚迪的销量仍有“全球销冠”的底气。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1-8月比亚迪全球销量达286.39万辆,同比增长23%,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4.1%,继续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其中,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尤为抢眼——前7月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55万辆,同比增幅超130%,这一数字已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个国家,比亚迪更是直接跃居新能源车型销量榜首。8月,随着海鸥进入萨尔瓦多市场以及全面升级芬兰销售与服务网络布局等举措落地,比亚迪海外市场销量持续攀升,8月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售8.05万辆,同比增长146.4%。
但亮眼数据背后,短期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分季度看,比亚迪第二季度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归母净利润63.56亿元,同比下滑29.87%,环比下滑30.50%;单车利润更是骤降至不足5000元。
东吴证券等机构分析指出,利润下滑源于三重压力:二季度智驾车型占比提升至近80%,平均单车成本增加约0.5万元;为应对国内市场竞争,公司推出一定优惠折扣;上半年经销商返利集中在第二季度确认。
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则是另一重考验。前8月比亚迪国内销量224万辆,较去年同期的205万辆仅增长9%,远低于全球23%的增速。即便按照调整后460万辆的全年目标计算,前8月完成度为62%,意味着剩余4个月需月均销售43.40万辆,短期冲量压力不小。
不过,高端市场的突破正在打开新空间。上半年,比亚迪旗下方程豹、腾势、仰望三大高端品牌累计销售16万辆,同比增长超75%。其中,腾势D9成为全球首款销量突破25万辆的新能源MPV,持续占据细分市场榜首;仰望品牌销量突破1万辆,成为中国首个销量破万的国产百万级汽车品牌。高端车型的单车利润是中低端车型的3-5倍,这一板块的增长,正帮助比亚迪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转型。
“技术+出海”构筑长期护城河
高管敢于在争议中“押注”,核心在于比亚迪已搭建起“技术+出海”的长期护城河。值得关注的是,其上半年308.80亿元的研发投入,并非分散投放,而是精准聚焦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电驱系统等核心领域。
目前,比亚迪部分车型已通过OTA升级实现“无图高快领航”,覆盖全国高速及快速路;固态电池研发进入冲刺阶段,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预计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后将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届时可将电动车续航里程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彻底解决续航焦虑。
同时,海外市场也从“产品出口”转向“本土化运营”,进一步夯实增长根基。在欧洲,比亚迪匈牙利工厂总投资20亿欧元,预计2025年底投产,年产能15万辆,投产后将实现电池、电驱、整车全链条本土化生产,既能规避欧盟碳关税影响,也能缩短交付周期;在南美,比亚迪独资建设了巴西SKD/CKD工厂,年产能达15万辆,以维持其在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在东南亚,泰国工厂已实现完全本地化生产,年产能为15万辆。作为东南亚战略支点,泰国工厂不仅服务于本地市场,还可覆盖整个东盟自贸区,选址靠近汽车产业集群,有助于供应链协同,助力比亚迪与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竞争。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比亚迪海外收入已突破1353.5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升至36.5%,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极。
分析人士指出,比亚迪高管5232.78万元的逆势增持,本质是对行业趋势与公司战略的双重认可。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竞争”,短期销量波动、价格竞争难以避免,但技术突破的深度、全球化布局的广度、高端化转型的进度,才是决定企业长期地位的核心变量。对比亚迪而言,这次增持不只是一份简单的信心公告,更是对“长期主义”的践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跑中,技术积累与全球化能力不会被短期市场情绪左右,终将穿越周期、兑现价值。
采写:新快报见习记者 刘佳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