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9月22日,二手电商平台转转集团突发公告称,将逐渐关停旗下“自由市场”业务,未来转转将全力聚焦二手“官方验”业务模式。这意味着,运行十年、曾是转转立身之本的C2C(个人对个人)交易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转转集团CEO黄炜在致用户信中坦言,“自由市场承载了初创团队的心血和第一批用户的信任,但它也为网络诈骗、灰色交易提供了空间”,“我们很难找到妥当的方法改善交易双方的纠纷”,关停是“艰难但必须坚定的选择”。
在长期观察中国二手交易市场的业内人士而言,此举既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网经社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认为,其本质是舍弃难以监管的“自由集市”,通过平台深度介入的质检、售后等标准化服务,顺应了消费升级中对“确定性”的需求,也是二手交易从信息撮合转向价值服务与信任构建的体现。
曾“对标”闲鱼
据记者了解,2015年,当转转诞生时,闲鱼已由阿里巴巴推出一年。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背靠阿里的闲鱼几乎垄断了C2C二手市场的入口。转转为何还要入局?
“那时候真的没有考虑闲鱼。”黄炜回忆,“我们只是觉得,二手是一件覆盖人群更广、更有社会价值的事。房子车子不是人人都买得起,但二手可以。”
起初,转转的确走的是“闲鱼模式”——以C2C为核心,搭建信息撮合平台。但很快,团队意识到,单纯的信息平台无法解决二手交易最核心的痛点:信任。
“信息平台是不闭环的。”黄炜解释,“用户拿到信息后往往脱离平台线下交易,平台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用户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于是,从2019年起,转转开始战略转型“C2B2C”模式——即用户将商品卖给平台(或平台合作的服务商),平台质检、定价、上架,再卖给下一位消费者。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官方验”。
“我们希望通过服务,让那些不敢做交易的人也能敢交易。”黄炜说,“闲鱼的价值是‘什么都能找到’,但你要花心思分辨;而转转的价值是‘让你放心地买’。”
行业痛点
转转全力聚焦的“官方验”业务,直面的是二手行业长期存在的标准化缺失问题。这一问题在手机等电子消费品领域尤为突出。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存量已超过20亿部。然而,目前国内外在二手手机回收方面尚未形成完整、可参考的标准体系,导致回收、处理、再利用等环节缺乏明确规范。
“当前国家尚未针对二手行业尤其电子产品制定统一的规范或标准。”转转在官方资料中指出,“针对废旧手机回收也尚无专门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缺少补贴激励政策和回收责任目标。”
标准化缺失导致一系列行业痛点:价值评估体系不透明,回收价格难以达到消费者预期;隐私清除标准不一,用户担心信息泄露;质量认证标准缺乏,买家购买信心不足。
转转试图通过自建标准破解这一难题。以手机为例,转转自研了一套包含367道工序的二手手机回收鉴定标准,包括20项外观检测、55项功能检测,并对手机进行“分类分级”标准化处理。
分道扬镳
随着转转关停C2C业务,中国二手交易平台两大巨头——闲鱼和转转的差异化定位愈加清晰。
闲鱼坚持C2C平台模式,依托阿里生态流量优势,打造“万物可挂”的社区化交易平台。其特色在于商品丰富度和社区活跃度,满足用户“万物可淘”的购物体验。
转转则全面转向C2B2C服务模式,通过重投入搭建质检、回收和售后体系,为用户提供标准化、有保障的二手交易服务。黄炜将这种差异化总结为“用户需求分层”。
“用户在C2C平台上,他去寻求更多的东西。但是在我们这样的平台,我们希望用户更放心地去找他想要的商品。”黄炜分析道,“闲鱼是一个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的平台。那转转是一个我们其实通过平台的服务,让你的上限跟下限,体验的上限跟下限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这种模式差异导致两者在品类侧重上自然分化。转转在手机数码、奢侈品等高价值品类上形成优势,而闲鱼则在服装、家居等长尾品类上更具活力。
二手交易的可信任时代
关停C2C业务、全面聚焦官方验,转转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二手交易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追求规模和流量,转向注重信任和服务。
这一转型已初见成效。黄炜透露,转转集团于2022年实现首次盈利,目前已连续多年实现规模化盈利,证明C2B2C商业模式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
对于用户而言,转转的转型意味着更可靠的二手购物体验。而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转转的探索有助于推动二手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截至2024年底,转转集团共主持和参与制订各类标准30项,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停C2C业务后的转转,将更像一家二手领域的“京东”,依靠自建质检、物流和售后体系提供标准化服务;而闲鱼则继续延续“淘宝”式的平台模式,依靠社区化和流量优势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这是中国二手交易市场经过十年探索后,最终形成的两种并行发展的模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