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作为一种主要生成在热带洋面上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也为中国沿海人民所熟悉。但是,为什么称呼这样的热带风暴为“台风”呢?“台”和风有什么关系?
01
其实社会普遍使用“台风”这个词语,大约只有百年时间。在中国古代更长的时间里,人们多称它为“飓风”。
中国典籍中最早的台风记录,与广东直接有关。南朝刘宋(公元420年-479年)有一位官员名为沈怀远,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人,他因为妾室王鹦鹉参与巫蛊事件,受到株连被贬往广州。沈怀远写过一本《南越志》,应该就是描述其到岭南的见闻,可惜这书已经失传。不过有不少书辑录过《南越志》,如《太平御览》收录了一段:“熙安(指熙安诸郡,今广东中西部,笔者注)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
沈怀远所记的“飓风”即是当今的台风,这在学界已经得到公认。沈怀远还解释飓风的来由,一说是风依次从四方来,一说是破坏力惊人,令人“恐惧”。此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飓风”都是中国古籍中的主要名称。如唐李肇《唐国史补》云:“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刘恂《岭表录异》云:“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
02
据学者考证,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方言中,同时存在着许多对台风的不同叫法。例如吴语地区称为“风潮”,温州地区称为“风痴”,闽南地区称为“风筛”等等。自明代开始,闽南地区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颱”“风颱”。
明末清初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二透露:“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颱。飓倏发倏止,颱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颱……颱、飓俱多挟雨。”
王士禛的意思是:都是大风,也分种类,颱风强烈持续时间更长,飓风较弱而短促。
在广东地区,明末清初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飓风”,也有“旧风”“风旧”的称呼。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南海岁有旧风,亦曰风旧,盖飓风也。”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出版的广州话工具书,如《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和《广州方言词典》等,都还收录了“风旧”和相关词语。如打风旧(刮台风)、风旧尾(台风将过)和风旧趸(台风的云团)。
对于台风的过程,屈大均非常熟悉,他记载:“其发也,先期数日,有声微作,作而旋止,急而旋缓”,当其时也,“海翻声吼怒,波浪沸腾,矶石搏触,有浊气凝结成破布,或若烂苔,遍流而北,水鸟惊飞……益之以暴雨以惊潮,则其势弥暴,屋飞于山,舟徙于陆,颠仆马牛,摧拔树木。海水涌高数丈,洋田浸没,卤咸所留,稼穑不育”。
03
大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台风”逐渐取代“飓风”“旧风”等词语成为主流。为什么呢?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学者吴立广撰文分析,他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个:
1、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渗透有关。比如,1882年1月1日起观象台在中、西文报纸上发布天气预报,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用“台风”替代中国官方使用的“飓风”。
2、20世纪初期,中国派往欧美学习的留学生学成回国,他们回国以后开始将飓风改称为颱风。如竺可桢先生191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用“typhoon”,他回国后从1921年开始就使用“颱风”一词。
3、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现代科学在中国有全面发展,新名词新事物成为潮流。在此背景下,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语词典》收录“颱”和“颱風”,可以认为“飓风”一词正式被“台风”代替。
吴立广撰文表示:从时间上来说,从浙江吴语的“风痴”经过口语到福建的“痴风”,由于“痴”和“颱”在闽语中发音相近,在闽语中变成“风颱”和“颱风”。葡萄牙船队在闽语地区遭遇风暴,被告知叫“痴风”或“颱风”。来往中国和欧洲的船队通过印度洋,把“台风”一词传播到印度洋沿海国家和欧洲,在欧洲语言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演变,最后在19世纪后期演变为现代英语的“typhoon”。
研究者认为,这个“typhoon”后来又反过来影响了中文。学者朱鸣表示竺可桢先生在1921年发表的《说飓风》一文中,依据《台湾府志》关于“颱”与“飓”的区分以及英文typhoon一词与“颱风”发音接近这两个原因,认为颱风一词比飓风一词更适合用来称呼台风。在此之后,竺可桢一直用颱风一词指代台风,气象学界也因此使用该词。汉字简化以后,颱风就以“台风”通行全国了。
文字整理:新快报记者 邱治
参考资料
吴立广: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
朱鸣: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台风学说
吴志锋 黄燕华:略论明清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危害
田东江:今古齐观|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