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鸡排哥多个话题占据热搜。比如“鸡排哥假期忙出痛苦面具”“鸡排哥太累没说话被指没有情绪价值”“鸡排哥手臂布满烫伤疤”等。
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鸡排哥的疲惫。疲惫是一种状态,人可以沉溺在快感中,也可以沉溺在疲惫中。但是相较于快乐,疲惫更容易达到峰值,我们不知道貌似肩负着宣推景德镇文旅重任的鸡排哥还能坚持多久。
这份重任看上去有点突如其来。大约也就是在九月,鸡排哥在网络上走红,因为他和游客幽默的对话,他对品质的坚持,对学生的优惠,等等。他是被算法选中的人,流量如海水一般汹涌而来,倾泄而下,但事实上,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真的不宜过早下结论。
炸个鸡排,做点小本生意,当个个体户,毫无疑问,鸡排哥的日常就和你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就售卖鸡排而言,人气旺一些,销量大一些,这当然是好事,这也应该是各种档主心向往之的场面。
但有意无意被架上神坛之后,我们从鸡排哥紧锁的眉头中,读出了“身不由己”的字样,他被描绘为忙出“痛苦面具”。在以往的日常中,所谓情绪价值、幽默互动,那是一种言为心声的随性表达。宣推景德镇文旅的重任在身后,鸡排还是那样的鸡排,哥却已经成为一个传说。在各种长枪短炮的注视中,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鸡排哥的售卖,实质上已经是一种表演,如何说、说什么都可能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琢磨,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重负。
鸡排哥大概也不是超人。所以关于网友称他一脸疲惫、“不能提供情绪价值”等等,我觉得都在意料之中。持续的话语输出其实也是一桩体力活,鸡排哥再幽默、再聪明,估计也很快就会被掏空榨干。
我们并没有直接对话鸡排哥。不过,目前鸡排哥大概还处于亢奋期,虽然疲累但动力犹在。炸个小小的鸡排居然成为几乎有全国知名度的名人,这无疑令人惊喜;他大概还会有某种使命感,因为有关部门安排他当了文旅推荐官。这种使命感在现阶段推着他不知疲倦地一往无前。
使命感不是坏事,使命感是很多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但讲到鸡排,真的没必要赋予一块小小的鸡排太多的使命,那样的话鸡排会变味,符号会崩盘。鸡排哥应该知道,相较于眼下被围观、被裹挟,他可以是自由的。
当然,我们仅仅是旁观者。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或许只有当流量的潮水退去,上岸的鸡排哥定一定神,终将明白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文 | 羊城晚报评论员 林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