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0月10日,是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赖晓菁圆满结束医疗帮扶返回广州的日子,当日上午11时2分的高铁,赖晓菁的返程之旅并不简单……
为了紧急救治患者,更好地“传帮带”,她在返程前最后几个小时还在拼尽全力,差点错过行程。这份敬业精神和深厚的山海情深深感动了对口帮扶的惠水县人民医院全院上下和患者家属。
临行前的手术教学,倾囊相授
经过半年的帮扶,广州援黔心内科专家赖晓菁于10月8日即圆满完成在惠水的帮扶任务,可以踏上返程。半年来,她与科室的医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更好地帮助科室成长,她又超时留下来两天,将精湛医术倾囊相授。
原本,她已购买好当天早上11时02分的高铁赶回广州,当天早上8时30分左右就要赶往火车站。然而,一场突发情况让她停下了脚步。
10日清晨,赖晓菁到了医院跟大家作告别,最后一次带大家查房。7时26分,一位73岁的冠心病患者突发心绞痛,打破了清晨病房的宁静,也牵动了赖晓菁的心。“高铁错过了可以改签,广州的工作忙也可以解释清楚,但是患者的生命一刻也不能耽搁。”她对记者说。
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正式上演。
7时40分,惠水县人民医院导管室内,赖晓菁已穿上沉重的铅衣,准备为这位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铅衣穿好了吗?注意防护。”赖晓菁一边调整着DSA的C臂,一边提醒当地医院的医师及手术跟台护士。今天的手术有些特殊——既是她在帮扶期间主刀的最后一台手术,也是一场现场教学。
手术台上,血管造影显示患者粗大的回旋支远段90%狭窄。赖晓菁手中的导丝在X光影像下缓缓前行,每一步都精准而稳定。
“大家看,这个病变处钙化比较严重,我们需要选择支撑力更好的导管。”赖晓菁边操作边讲解,“球囊预扩张后,要仔细观察病变的反应,再决定支架的尺寸和放置位置。”
彭医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赖主任的每一个动作。半年前,他还是手术助手,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简单病变的介入治疗。
“时间紧迫,但我们不能赶。”赖晓菁看了眼时钟,手上动作依然沉稳,“医疗帮扶不是简单完成任务,而是要把规范的诊疗理念和操作技术留下来。”
9时5分,手术顺利完成。赖晓菁脱下铅衣,汗水已浸透了她的刷手服。她与彭医生一起将患者护送至病房,详细交代了术后注意事项。
临行前的依依惜别,真情流露
“赖老师,您真的要回去了吗?”病房护士长忍不住问道,眼中满是不舍。
赖晓菁笑了笑,没有立即回答。她快速检查了另外两位术后患者的状况,然后在病历本上写下最后几条建议。
9时15分,去往贵阳北高铁站的车已在医院门口等候。从病房到医院大门,这段平时只需两分钟的路,今天走了整整十五分钟——不断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前来道别。
“赖医生,谢谢您救了我父亲!”
“赖老师,感谢您这半年来的指导!”
“一定要常回来看看!”
简单的行李很快被放进后备箱。赖晓菁与前来送行的医院领导、科室同事一一握手告别。
“放心吧,彭医生他们已经成长起来了,能独当一面了。”赖晓菁对惠水县人民医院的田书记及秦院长说,“后续的科室发展、危重病人讨论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远程会诊系统继续交流。”
上车前的业务盘点,不虚此行
车子启动,驶离医院,穿梭在黔南惠水县的群山之间。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赖晓菁大部分时间都在接听电话——有的是广州医院科室的工作安排,有的是黔南惠水同事咨询患者情况。10时30分,车辆抵达高铁站。
候车室里,赖晓菁打开手机,查看科室发来的安排。第二天一早,她将回到广州的医院,开始新的工作。
“医疗帮扶有期限,但医疗技术的传承和健康的守护没有终点。”赖晓菁在心里开始盘点:这半年,自己规范了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操作标准,建立了完善的手术并发症应急预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成功完成了惠水县首例‘下肢动脉介入治疗’。让惠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团队在冠脉介入、外周介入方面能够独立开展手术;“鱼渔”相授培育出了业务能手,通过系统培养,已有2名本地医生能够独立开展手术,同时实现了介入手术“零严重并发症”的目标。看到当地业务骨干的成长,赖晓菁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高铁上的工作交流,真情嘱托
11时2分,高铁准时启动,载着这位完成使命的医生,驶向她的下一站。而在黔南州惠水县人民医院,她培养的本地医生们已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心脏健康。
车窗外的群山渐行渐远,赖晓菁的手机上收到了一条新消息:“赖老师,刚刚做了一台冠脉血管重度狭窄病变的患者,按照您教的流程处理,手术成功!”
她微笑着回复:“很好,注意术后管理。”
医疗帮扶,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经历,也是一段播撒希望与爱心的征程。像赖晓菁这样的帮扶专家,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不以山海为远,与当地医务工作者携手,为护佑黔山惠水百姓的健康贡献力量!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李凌波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